-
1 # 智慧家居裝小白
-
2 # S被偏愛有恃無恐
在我看來王允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雖然他的計劃很成功。殺了董卓。但是他不是做大事的人。他有稱霸的心。但是他沒有稱霸的膽量。
還有就是他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從為考慮過別人的利益。
-
3 # sunjin6278
大凡少年得志的人,人生路上沒受過大的挫折,自信心十足,忠義耿直,做事寧折不彎,聽不進不同意見,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功虧一簣,事業難成。東漢末年的宰相王允,正是這樣的人。
王允是個忠義剛直的人。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王允出生太原王氏,是山西名門望族,世代官宦。王允從小就天資聰穎,志向高遠,深受長輩們的喜愛賞識。他利用家裡的優越環境,不但飽讀詩書經傳,還習武強身,崇慕西漢衛青、霍去病的威猛氣度,佩服他們的誓死衛國精神,年紀輕輕就成了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王允19歲被推為郡吏,他不畏強暴,為民做主,在山西晉陽查捕了一名依仗朝中宦官權勢,橫行鄉里的惡霸,並將其斬首示眾,贏得了當地民心。後來王允當眾揭發其上司貪髒枉法、徇私舞弊、賣官鬻爵的醜行,差點被上司殺掉,多虧刺史鄧盛的保救,才得以活命。王允感鄧盛救命之恩,在鄧盛手下做別駕從事,做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政績顯著,使其名聲大振。再後來,在百姓和官吏的稱揚舉薦下,王允以司徒高第徵為侍御史,成了京官。184年,全國爆發黃巾大起義,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率軍討伐黃巾軍,徹底擊敗豫州一帶黃巾軍,在受降過程中,王允細心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門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與黃巾軍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就進一步追查,將查的細節過程都寫成奏摺,上奏給皇帝。後來經過張讓狡辯和漢靈帝的寵愛,張讓躲過一劫。張讓脫罪後,就開始打擊報復王允,意在置王允死地,多虧朝中大臣的救助和王允的聲望,兩次入獄的王允最終被赦免,但只能改名換姓隱居起來。直到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謀除宦官,才又將王允召用。王允是個志安社稷的人。後來何進被宦官所殺,懂卓入京,盡殺宦官,控制朝廷,擅行廢立,毒殺太后,廣植黨羽,倒行逆施,禍亂朝政,各地振動,民不聊生。但終因懂卓勢大,大臣們敢怒不敢言。王允這時也只能表面順從,暗地裡聯合朝臣,謀除懂賊。由於王允的順從,得到了懂卓信任,讓王允做司徒,還封他為溫侯。王允暗中積極聯絡反懂卓的大臣,懂卓義子呂布因通姦懂卓小妾,害怕事發,也被王允爭取到反懂行列。192年,利用天子大病初癒,群臣恭祝天子身體安康之際,王允等人在朝殿埋伏甲士。懂卓一入殿,就遭襲擊,懂卓被呂布刺死,並誅三族。王允是個居功自傲的人。懂卓被除以後,王允因首功被封宰相,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人民的稱讚,他開始有些飄飄然起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毫不在乎。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與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國事,而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悅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王允還做了一件很失民心的事,那就是斬殺蔡邕。蔡邕是東漢文學家和史學家,懂卓對蔡邕有提攜知遇之恩,當聽到懂卓被殺的訊息時,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因感到很突然,蔡邕不僅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長嘆一聲。王允勃然大怒,嚴詞指責蔡邕感恩懂卓,不顧國家大義,並立即將蔡邕押赴廷尉處問罪。蔡邕有口難辯,為了完成自己續寫漢史的事業,陳詞謝罪,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餘生。群臣也都非常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紛紛為其說情。但王允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致成謗書留傳後世作對,指出不能讓蔡邕像司馬遷那樣,毀謗誣衊幼小天子,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還會對誅除懂卓的群臣們橫加批評和指責。最終蔡邕冤死獄中,文武百官和社會賢達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對王允很是不滿。王允是致亂大漢天下的罪人。懂卓死後,其嫡系部隊涼州兵對懂卓很忠心,而且很有戰鬥力。如何處置這些涼州兵,是關係東漢政權穩定的大事。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有人提醒他這樣會引起涼州兵譁變的,勸他不要這樣做,要合理安撫,但王允不聽。涼州百姓聽到王允要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涼州兵將領本就成驚弓之鳥,對前途堪憂,當他們聽到王允要削奪他們的軍權並解散涼州兵的訊息後,感到沒了出路,蔡邕僅受了懂卓一點兒恩遇尚且被殺,更何況是懂卓屬下的將領了?他們覺得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個痛快。於是兩個在涼州兵中最有威信的李傕、郭汜,聽從賈詡的建議,把所有涼州兵召集起來,以替懂卓報仇,殺王允為名,殺奔長安而來。長安守兵不堪一擊,涼州兵很快攻陷長安,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勸王允一同逃走,遭王允堅辭拒絕。涼州兵將天子和王允等大臣圍困於皇宮宣平城樓,點名只殺王允,依尊漢帝。王允不想讓皇帝為難,主動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就將王允和其三個兒子及宗族十餘人斬殺。王允死後,李傕、郭汜又斬殺了王允提拔過的人,把長安城攪得天翻地覆,後來二人又發生內訌,天子出逃,百姓流離,各地也亂紛紛形成軍閥割據,相互混戰,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天下分崩離析,從此開始一步步進入三國時期。
漢獻帝后來被曹操劫持許昌,感念王允忠節,用隆重的殯禮重新安葬了他,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策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以本官受綬,送還本郡”。後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王允一生剛直不阿,除暴去賊,忠心護漢,志安社稷,其心可嘉;但終因自己居功自傲,剛愎自用,導致天下大亂,漢室不復,過大於功。漢獻帝能不數其過,追念其恩,重新殯葬,封其子孫,也算對其莫大恩遇了。王允泉下有知,可有愧心?
回覆列表
王允是世人心目中的忠臣,因為他的最後的君臣之禮告別漢獻帝,王允在《三國志》裡面並沒有獨立作傳,但是王允在《三國演義》裡面卻是一個評價很高的人,尤其是王允所使的連環計,更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