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瓷器鑑定真知堂
-
2 # 錦繡之州話古玩
……只識彎弓射大雕,一代天驕。很多人知道是毛主席寫成吉思汗滴,元代是個英勇好戰的民族,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朝廷對其生活用品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其需求,有史料記載朝廷依據自己民族喜歡的樣式,命景德鎮研製青花瓷器(從國外帶回一些”蘇料“),景德鎮的陶瓷生產匠人也是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製成功了“二元系統”既麻倉土+瓷石的胎土配方、釉果+釉灰的鈣質釉配方,因此說元代青花瓷器研製成功(也可以說是被脅迫滴)是對景德鎮陶瓷生產起到很大的推到作用。為了滿足瓷器的社會需求,元代又將青花瓷器出口到西亞一帶伊斯蘭國家,而且還按照他們的民族習慣製作產品。
元代初期瓷器比較後朝代的瓷器,瓷胎略顯粗糙,瓷釉略顯混濁溫潤,其主要原因資料有很多介紹,瓷胎歸納如下:
1 瓷胎具有滑潤感,看似粗但是手感不劃。
2 瓷胎似糯米糕滑軟感,胎體不致密有氣孔,眼觀又不疏鬆。
3 瓷胎內部觀察有長或短的縫隙,是由於元代的胎泥製作工藝所致。
釉料:其配方釉果+釉灰,由於當時的加工工藝的制約,釉料不恨細膩,燒成後多為青白、青灰色,顯微鏡觀察有微小顆粒、絮狀物(含鈣高)。
元代後期,隨著陶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比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一些元代晚期青花瓷器可以為證。
綜上所述都是眼學直觀感覺,據悉上海矽酸鹽研究院有專業的微觀電子、巖相物理化學分析資料,網友們可以網上查詢一下。
-
3 # 平生緣
元朝的藝術品明顯要比前後朝代要粗糙?
這個問題太籠統,元代以前,夏商時期即已有成熟原始青瓷,早期原始青瓷多以使用為主,制瓷工藝還不完善,能做到瓷化較高,吸水率降低即已很好。但也出現極多樸拙精美紋飾做裝飾。
西周印紋雙系罐
後六朝隋唐各代既有精緻瓷品,亦有粗獷風格瓷器。
到宋代 很多窯口制瓷工藝達到巔峰。
到元代,因戰亂,制瓷業受到很大沖擊,很多窯口業已凋零。
元青花的主要產區在景德鎮,依託湖田窯在宋代即已發展成熟的青白釉,而燒製出精美的元青花。
元青花外表的粗獷及極具張力的器型,跟後朝明、清相比是稍粗糙些。
元青花粗獷的造型和張力,源於其造型工藝,元青花器物是以印模分段拼接的形式,拼接外部稍作修坯,內介面多不修坯。這在燒製過程會產生不同張力,外部不是很平滑,會感受到明顯接胎痕。
到了明中期後,景德鎮開始拉坯工藝,用拉坯工藝複製出來的瓷器其實比真正的元青花還漂亮精緻,但問題恰恰是太精緻太漂亮了。元青花瓷片摸上去的手感有凹凸不平、一稜一稜的感覺,仔細觀察,還能在整器上找到明顯的圈狀接痕。而拉坯形成的器物,內外都很光滑,不可能有拼接的痕跡。
這也是元青花具時代特點的制瓷工藝。
元青花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具價值和品牌的瓷種,正是因為粗獷樸拙的造型藝術和灑脫豪邁的繪畫藝術完美結合,造就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藝術風格。
-
4 # 青瓷雅居
因為你的配圖就不是元代。元代瓷器總體水平高於洪武,甚至是永樂早期。元青花獨步江湖,藝術性遠高於明朝歷代。那怕是宣德青花也不能完勝元青花。尤其是青花人物圖這樣的品種。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說的是,元朝的藝術品並不比前後朝代粗糙,但更加雄渾,大氣。
我是研究和收藏瓷器的,前後30多年。開始時對元代瓷器,也和提問者一樣的看法。
宋瓷有五大名窯。筆者還編了一首歌謠。記錄宋代的名瓷;
一官二汝三南官,四哥五定六為均。七龍八耀九磁州,十建之後吉饒明。
喜歡收藏宋瓷的,應該對歌訣裡說的13個窯口都大致清楚,在此不贅述。
而明清時期,從明初洪武成立御窯廠開始,景德鎮在皇室支援下一枝獨秀,後來全國各地瓷業衰亡,到最後景德鎮成了中國瓷都。
而元代,在瓷業上屬於承前啟後的時代。蒙古人入主中國,帶來了很多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也給陶瓷行業帶來了新的氣息。
元以前,我們一般只說宋瓷,其實還有遼瓷,金瓷,西夏瓷。北方瓷窯在南宋時候全部是金國地域,南宋時北方的磁州窯,定窯,包括汝窯,均窯,大部分時間都在金國統治之下,繼續為南宋燒製瓷器顯然是不可能的。
元代瓷器,由於和宋代不一樣。蒙古人國俗尚白,喜歡藍天白雲。元代的宮殿瓦據史料記載都是白瓦。忽必烈出行,穿的是白袍。純藍色,在漢族文化裡地位低下,壁畫中的妖魔鬼怪一般都是藍色的,而貴族尚紅,尚紫。白色更是出殯才用的顏色。
所以,元青花瓷器的橫空出世,起碼在宋代文化背景下是不大可能流行的。
元代浮樑瓷局燒製的,主要是卵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器,釉裡紅也有,數量不多。浮樑瓷局的卵白釉瓷器,如玉如脂,印花隱隱綽綽,有的有樞府二字,有的有太禧等字。據考證都是元代官署。這種印花瓷明顯的繼承了宋代定窯,景德鎮青白瓷的印花工藝,變得更厚,但更為精美。
原因在於釉的配方更為精緻,整體玉質感極強,宛如羊脂白玉,絕不遜色於南宋官窯的玉質感。更比南宋時期景德鎮的青白印花瓷器精緻得多。
元青花瓷器,則分官窯貢品和普通商品。一般貢品級別的元青花瓷器,民間罕見,難有收藏。底足處理極為精細,繪畫一絲不苟。採用的多為蘇勃泥青。紋飾都有定式。而菲律賓所出的元青花小器,用的是青花尾料,剩餘的胎泥,用來填充火塘的走火處,也就是後世景德鎮俗稱的“灰可器”,這種東西價值較低,存量較大,民間容易見到。但不能以這種器物的等級來判斷元青花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