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16535057495
-
2 # 使用者3659097677460
二十四節氣歌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二十四節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天文觀測,根據太陽視運動的週期變化而進行標定劃分,其本質上是一種天文刻度。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
二十四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華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同時二十四節氣制度源遠流長,鄉間農夫世世代代按照節氣的迴圈安排生產和生活,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與節氣制度相關的風俗文化。
《節氣歌》的作者是鄧平等制定的,公元前104年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鄧平漢朝初期人,漢武帝時為官。漢朝時,中國曆法開始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週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曆朝頒佈的歷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曆或民國紀年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