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話影視

    很難得,老戲骨王勁松登上了熱搜,但遺憾的是他登上熱搜的理由不是因為演技也不是因為作品,而是一段對年輕演員的怒斥:

    “我真的很遺憾,什麼時候我們這個職業成了一個背臺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背臺詞是什麼?背臺詞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說你到了戰壕裡沒拿槍嗎?你多不要臉哪?”

    這一言論受到網友一致點贊,部分年輕演員缺乏基本職業素養問題,是一直備受大眾詬病的現象。

    年輕演員平均專業度下降已是事實,王勁松斥責有理有據

    王勁松與部分年輕演員觀念產生“代溝”,並不是老一輩對年輕人的苛責,而是國內娛樂圈確切存在的不良現象。因檔期問題摳圖完成拍攝、因臺詞不過關不得不配音解決問題、因演技不紮實讓“面癱演技”橫行,這類現象比比皆是。

    每一個行業都有害群之馬的存在,但國內娛樂圈專業度差的演員,佔比實在太高。我們熟悉的歐美乃至日韓演員圈中,亦存演員水平代下的現象,但很少出現降低演員基本功要求的存在。電影《阿拉丁》上映時,因為幾位主角演技與唱功實力超凡引發網友驚歎,從而引伸出“在中國當明星的難度係數”的討論。

    同屬亞洲的日韓娛樂圈,對演員的基本素養要求亦不低。日劇主演需要扛起收視率大旗,若無法奪得好成績便是被責備的物件,影響後續發展。即使愛豆轉型演員機率相當高的南韓,觀眾與製作團隊也有一定的底線,演技始終不過關的當紅愛豆,大機率會被淘汰。

    相較之下,國內演員環境對專業度的要求寬鬆太多,不僅臺詞功底不做要求,連最低階的背臺詞都頻頻“放水”。在王勁松斥責演員不背臺詞之前,金星在脫口秀節目中諷刺過“數字小姐”,劉濤、李幼斌甚至李雪健老師都曾在公開場面斥責這種行為。

    但直到2019年的當下,這種現象仍未杜絕。

    職業素養鬆垮之下,出現了畸形敬業標準

    王勁松的斥責,是對年輕演員基本素養的失望,也是一種畸形現象的不解。

    “連演員背臺詞都要被表揚了”

    隨便搜一搜便能發現,誇讚一二線花生的敬業文章頗多,內容五花八門。片場用手機看劇本=敬業;不懼高原反應親自赴西藏拍攝=敬業;太入戲導演喊CUT仍舊未停下=敬業;不用替身=敬業。

    看著這些或許是媒體人蹭熱度或許是演員團隊通稿的敬業文章,對敬業的評判標準委實低廉了些。

    將完成基本職業要求當成敬業,正如王勁松老師所說:多不要臉啊?

    在一眾敬業中,小七舉一個正面的例子,演員孫儷。孫儷的敬業在娛樂圈有目共睹,而她與敬業掛上等號的是對作品負責、對演員職業負責。平均一年一部戲保障了劇本質量,拍攝《那年花開》時近8個月檔期的一心付出也打臉許多軋戲演員,網上流傳她對劇本的細心研究筆記,更受到推崇。

    但細細想來,不亂接劇本、不軋戲、研究劇本,這些同樣是演員的基本職業要求,為什麼到孫儷這裡卻成了演藝界敬業標杆?因為能夠像孫儷這樣高度完成這份基本職業要求的演員,越來越少了。

    孫麗是一個具備基本素養的好演員,但因為她具備基本素養而成為行業模範,是中國演藝圈的悲哀。

    老戲骨們的責任心,許多新生代演員未能繼承

    國內演員專業性差顯然不是一直存在,與部分年輕演員不專業相對應的,是資深演員們的優秀專業水平與責任心。

    王勁松從未賣過敬業人設,除了作品外很少有他的相關新聞,但仍舊能從角色塑造上看出他對演員職業的盡心盡責。從《北平》到《琅琊》再到《破冰》,他所塑造的角色從未失誤,即使劇本質量稍弱的《麻雀》、《扶搖》,觀眾也挑不出演技與臺詞的毛病。

    這些角色的成功背後,是他對角色、臺詞的鑽研,是對演員職業的負責,但他不覺得這值得表揚,因為這是作為演員基本任務。

    與王勁松老師同日登上熱搜的還有影后張曼玉,讓小七驚訝的是,她居然還因2014年草莓音樂節唱歌跑調一事耿耿於懷。即使當時的失誤早已被觀眾遺憾,即使大家提到張曼玉只會記得她影后形象,她卻無法忘記。

    她提起這段往事,原本意在表達自己面對挫折的成長,但小七卻從她對待失誤的態度上看到她作為藝人對自己的高要求與責任心。已經榮譽加身的影后級演員,仍舊在意自己的藝術呈現能否獲得觀眾滿意,仍舊會因為一個小失誤而感到羞愧,但剛入行的新人們卻在將就中越走越遠,對比之後,高低懸殊更大。

    老演員的職業精神未能妥善傳承,作為旁觀者,很能理解王勁松恨鐵不成鋼的失望。

    不過,畸形現象的存在責任不僅在演員,還有市場導向這一根源

    小七曾看到一條評論“畸形的市場造就了畸形的影視產業”,很直白的揭示了演藝圈不良現場產生的根本原因。市場營銷以流量為導向,製作團隊看重利益大於藝術,讓越來越多不具備演員基本職業實力的藝人進入這個行業。

    粉絲的縱容與觀眾選擇權的薄弱,又讓這股風氣愈演愈烈,部分演員團隊開始拋棄職業底線。只要有人氣便可以忽略演技、忽略臺詞,甚至可以不給足夠檔期,於是詬病聲中基本職業素養成了敬業標杆。

    2016年,一向大膽的南韓編劇打造了一部諷刺中國觀眾過於寬容的韓劇《Fantastic》。劇中男主角在本土工作受阻時便將“我要去中國”當成法碼。雖然這部作品惡意滿滿,但我們感覺不適的同時,卻無法全力反駁。

    但值得慶幸的是,演藝圈還有許多“王勁松”的存在,仍舊有一批尊重自己職業的好演員們,也有一些將藝術放在利益之上的製作團隊慢慢浮現。觀眾也逐漸用自己對影視作品的態度慢慢影響市場,也會在“王勁松們”指出問題所在時給出支援。

    相信,我們的關注與努力,會看到演員行業基本素養迴歸的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與火之歌》中的守夜人是怎樣的一支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