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碎月掛蒼穹

    唐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自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至907年滅亡,前後近300年,共歷21帝。其中除武則天合葬於乾陵,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柷[chu觸]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具體地點不詳)以外,其他18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陝西省關中盆地,渭河以北的黃土原(俗稱二道原)和北山各嶺頂部。陵區西起高宗乾陵,東至玄宗泰陵,分佈於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六縣境內,綿延100多公里。黃土原海拔500—800米左右,原高土厚;北山山脈海拔750—1200米,山峰南北成陡坡,東西為深谷,多屬圓錐形的孤山。這種背依山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川、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佈置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

      唐代陵園建制,坐北朝南,地勢北高南低,中軸線南北向,東西對稱佈局。兆域內帝陵玄宮、神道和乳臺至鵲臺之間作三級臺階狀。陵墓所在的內城偏北,外設外城,陪葬墓多在陵園東南,內外分為三重。這種佈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製,其設計思想顯然受到都城長安城佈局的影響,並且影響了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帝陵的設計。各陵佔地面積很大。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120裡,乾陵周圍80裡,泰陵周圍76裡,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座陵周圍40裡。唐代18陵的構築分為“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積土為陵的有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四座,都分佈在黃土原上。這類陵丘用夯土築成,呈覆鬥形,類似漢代陵墓,但規模較小。其餘14座則依山為陵,分佈在北山山脈。這類陵墓利用山勢,玄宮開鑿于山峰南面的山腰上,上部不築墳丘,前面有一條長墓道,氣勢十分宏偉。經過勘察或試掘的乾陵、橋陵、定陵、泰陵、建陵、崇陵和簡陵的墓道和墓門全部用石條砌築封堵。橋陵墓道全長約70米,寬3.78米。墓道下層的石條排列整齊,石面皆刻出編號,用天、地、玄、黃、宇、宙等字劃分,有“天□一”、“地□六”、“玄□一”、“黃□五”等。石條最長的1.22米,最短的0.37米,厚0.4—0.45米。石條間的縫隙以石灰灌注。關於唐陵“玄宮”,文獻記載籠統,也沒有經過考古發掘,結構尚不清楚。據《唐會要》記載,昭陵玄宮進深75丈(約230米),前後安置五重石門。五代的溫韜盜掘時曾看到:玄宮“中為正寢,東西廂列”,建築宏麗,不異人間,墓內隨葬有包括“前世圖書、鐘王筆跡”在內的大量珍寶。通過幾座發掘的陪葬墓可以對了解玄宮的結構得到一些啟示。如懿德太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按“號墓為陵”的制度構築的。懿德太子墓墓室由斜坡墓道、六個過洞、七個天井、八個小龕、前後甬道和磚券穹隆頂前後墓室組成,全長100.8米。其佈局模仿皇帝內宮設計。過洞大致相當於宮城門、宮門和殿門,而前後室則象徵前朝後寢。墓內有大量的壁畫,使用哀冊,不用墓誌。壁畫內容有門列棨〔qi啟〕戟,儀仗出行,以及伎樂、供奉、內官、宮女等,都與文獻記載的宮廷制度相吻合。

      陵園有內外兩重圍牆,佈局左右對稱。陵墓四周夯築內城牆,四面各闢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東華),西曰白虎(西華)。積土為陵者,城多為方形,四門正對陵丘。依山為陵者,城呈不規則多邊形,南、東、西三門大多正對玄宮,北門多因地勢而築,方位不正。門外均有闕一對,四角有角闕。外城牆的具體情況尚不清楚。內城南門內有獻殿,南門外有很長的神道,神道中間設闕名乳臺,南端設闕名鵲臺。乳臺與南門的距離一般在600米以上,乳臺與鵲臺的距離一般為2000多米,少者1500米左右。乳臺至南門的神道兩側對稱排列石刻。門闕、角闕、乳臺和鵲臺基址均為夯築,夯層厚約八釐米。底部四周砌條石,上部外面包磚。遺址附近多有唐代磚瓦,推測上部原有樓閣建築。“下宮”多數建在帝陵西南、鵲臺西北、距陵墓2.5公里左右的山下,是守陵官員和宮人居住和進行日常獻祭的地方。

      唐太宗昭陵是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玄宮所在的九嵕〔zong宗〕山,山南地勢孤絕,山北則較平緩。因距獻殿較遠,所以特在陵的北面玄武門內修建了一座祭壇作為舉行大典的場所,是其他陵所沒有的。祭壇遺址東西寬53.5米,南北長86.5米。寢殿在山南50米,是一座院落式建築。坐南面北,周有牆垣,東西長237米,南北長234米。正殿在南,東、西、北三面為廊,院中有方亭,院門有三個門洞。九嵕山的東、西、南三面建鑿許多石窯洞,有的洞壁用石條砌築,頂部有壁畫痕跡,洞口有封門石。東西兩面的窯洞大概是放置隨葬品或為陵園雜役人員的居室,南面的窯洞可能是供靈魂遊樂的場所。

  • 2 # 使用者2123194710609

    唐太宗最寵愛的小女兒是新城公主,後來李治繼位,新城公主的丈夫受到長孫家族動亂影響,被李治流放,以致新城公主很傷心。後來李治將公主改嫁給韋正矩,二人關係不好,公主不久就病逝了。李治很自責,認為是韋正矩的錯並殺了他,後來,李治在公主墓中畫上無頭壁畫,象徵斬首之意,以表悔恨和歉意。

    新城公主長雖說是李世民最喜歡的小公主,但是李世民來不及等到新城公主嫁入就病死了。新城公主為父親服喪三年後在哥哥李治的主持下完婚,但是好景不長,新城公主的丈夫因長孫家族發生了動亂受到牽連被流放,這使得公主十分傷心。

    為了新城公主能重新開心起來,作為哥哥的李治為新城公主改了嫁,將她嫁給了韋正矩,但是韋正矩明顯不是新城公主的良配,嫁過去沒多久就死了,而且死前新城公主過得並不快樂,夫妻感情並不好。這讓李治很是自責,一怒之下殺了韋正矩。

    雖然殺了韋正矩,也厚葬了公主,但是李治依舊開心不起來,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便是給公主陵墓畫上無頭侍從的壁畫,以此向新城公主長表示自己對傷害她的人的恨意,也一方面向新城公主表達自己的自責。

    雖然李治表達自己悔恨之意的方式比較特別,但是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自己疼愛的妹妹居然死得這樣悲慘,李治可能已經氣到要拉人陪葬的地步,便以無頭壁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悔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嘔吐是由細茵和病毒引起的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