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1、羊續懸魚
漢時官吏羊續為南陽太守時,有府丞送魚給他,他把魚掛起來,府丞再送魚時,他就把所掛的魚拿出來教育他:“你看,你上次送我的魚我都沒吃呢,怎麼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婉轉回絕了別人送禮。
2、公儀休嗜魚
公儀休是做魯國宰相時。他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國相後,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送魚給他,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弟子勸他說:“老師,您這樣喜愛吃魚,可別人送上門來,為什麼不要呢?”公儀休聽了,回答道:“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因為這點小利小賄而被罷免了國相,這樣我就不能滿足這個嗜好了。如果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就不會被免掉職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魚了。
3、子罕退玉
《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獻給大夫子罕。子罕說:“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假如我收了你的寶貝,那麼咱倆就都沒有了寶貝了,你還是拿走吧。”
4、包拯拒禮
包拯六十大壽那天,堅決不收禮金。不料第一個來送禮的竟是當朝皇帝宋仁宗。送禮的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禮不通。”
包拯看後回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唸叨功。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包拯巧妙地以詩拒禮,並贏得了皇上的讚譽。
5、呂蒙正婉拒古鏡
宋代有個小官吏珍藏著一面古鏡,便拿去獻給當時的宰相呂蒙正,並說:“這個古鏡能照二百里內的範圍。”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盤子那麼大,照二百里幹嗎呢?”說得那官員十分尷尬,只好拿著古鏡走了。
6、“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7、“滅官燭看家書”。
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8、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讚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透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古代:
1、羊續懸魚
漢時官吏羊續為南陽太守時,有府丞送魚給他,他把魚掛起來,府丞再送魚時,他就把所掛的魚拿出來教育他:“你看,你上次送我的魚我都沒吃呢,怎麼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婉轉回絕了別人送禮。
2、公儀休嗜魚
公儀休是做魯國宰相時。他很喜歡吃魚,當了魯國的國相後,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送魚給他,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弟子勸他說:“老師,您這樣喜愛吃魚,可別人送上門來,為什麼不要呢?”公儀休聽了,回答道:“正因為我喜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因為這點小利小賄而被罷免了國相,這樣我就不能滿足這個嗜好了。如果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就不會被免掉職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魚了。
3、子罕退玉
《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獻給大夫子罕。子罕說:“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假如我收了你的寶貝,那麼咱倆就都沒有了寶貝了,你還是拿走吧。”
4、包拯拒禮
包拯六十大壽那天,堅決不收禮金。不料第一個來送禮的竟是當朝皇帝宋仁宗。送禮的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禮不通。”
包拯看後回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唸叨功。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包拯巧妙地以詩拒禮,並贏得了皇上的讚譽。
5、呂蒙正婉拒古鏡
宋代有個小官吏珍藏著一面古鏡,便拿去獻給當時的宰相呂蒙正,並說:“這個古鏡能照二百里內的範圍。”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盤子那麼大,照二百里幹嗎呢?”說得那官員十分尷尬,只好拿著古鏡走了。
6、“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7、“滅官燭看家書”。
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8、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讚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透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