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清蒸時不能刮魚鱗?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鰣魚和河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據說鮮美異常,是不是已經滅絕了?鰣魚怎麼做好吃?
9
回覆列表
  • 1 # 海角守望者

    長江鰣魚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絕跡了。它與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三鮮中又以鰣魚口味絕佳,有“魚中之王”美稱。專家說,鰣魚每年四五月份進入長江產卵,到九十月份再回到海中,年年準時無誤,故稱鰣魚。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利,所以又稱“混江龍”。鰣魚又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捨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因其地有嚴子陵釣臺,當地別稱為“子陵魚”。

    鰣魚歷史上就因許多文人稱頌而名聲大噪,蘇軾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王安石則說:“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而說起鰣魚,不少現代人反而記得張愛玲的感嘆: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香,三是紅樓未完。

    其實多刺之嘆並非始於張愛玲。我在翻閱清光緒甲申年(1884)《潮陽縣誌》“物產”卷時就發現“鰣魚”的詞條:甘肥異常,腹下細骨如箭鏃,味甘在皮鱗之交。彭淵材謂“一恨鰣魚多骨也。” 彭淵材為北宋名士、音樂家,他總結了“平生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曾鞏)不能詩。張愛玲不過是模仿彭淵材而已! 而如今,更應該感嘆的是長江鰣魚的滅絕,真是“鰣”不我與,當年的鰣魚是吃不到了。

    現在能吃到的鰣魚大多是從美國引進養殖的品種,還有一些是直接從緬甸等地進口的。 鰣魚是洄游魚類,每年春夏之交,鰣魚從沿海進入長江,在沿江湖內產卵。長江下游段,水面寬,水草多,是鰣魚棲息繁衍的理想場所。宋朝梅堯臣所留名句:“四月鰣魚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就是描寫當時漁家捕撈鰣魚的景象。鄭板橋詩曰:“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鰣魚三四月最為味美,所以鰣魚菜的做法比較單一,常見的是清蒸。潮汕的做法是用酸梅醬蒸,美味得讓人停不下筷子。

    作為一種洄游魚類,鰣魚並非長江特有,中國的其他江河水系也有,江南一帶的許多物產出名,或許與當地經濟文化發達,有條件出了許多美食家,從而留下許多詩文記載有關係。

    潮汕文獻中對鰣魚也有不少記載,清嘉慶版《澄海縣誌》載:“鰣魚,體長色白,腹下有三角鱗,如甲肪在甲中,初夏時至余月則無。”廣東有鰣魚,同時還有三黎、鰳魚與鰣魚無論外表、味道極為相似有些書籍還為此有過爭論。《揭陽縣正續志》就認為鰣魚即三黎:“鰣,土人名三黎魚,盛於四月。鱗白如銀,腹下細骨如箭鏃。味甘在皮鱗之交。”清代學者屈大均也認為“三黎者鰣也,是一物而以大小異”,意思是三黎是小鰣魚。實際上鰣魚和三黎、鰳魚都同屬於鯡科魚類,是同宗的堂兄弟,只是機緣巧合不同,於是命運遭遇也不同。

  • 2 # 科普大世界

    生活的長江、錢塘江和珠江流域的年齡大一些的朋友可能還記得鰣魚的美味,鰣魚是鯡科、鰣屬的一種魚類,最大可超過半米,體重可超過5公斤,體背部為墨綠或淺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嘴巴乳白色,幼魚期在江河湖泊中生存,長到15釐米左右的時候進入大海,在海洋中上層水域成長。

    鰣魚又叫鰣魚、時魚、三來魚、三黎魚、混江龍等,以浮游生物為食,曾經是一種重要食材,肉質肥嫩、味道鮮美,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還含有糖類、鈣、磷、鐵、核黃素、煙酸等成分,營養很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民國時期的大才女張愛玲就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寫完。其中的第一恨“鰣魚多刺”,就是說鰣魚非常美味,然而就是刺多,影響了吃鰣魚的享受。古代一些詩詞達人如蘇軾、賀鑄、何景明、鄭板橋等都留下了關於石魚的詩句,蘇軾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

    而中藥學認為鰣魚肉味甘、性溫,具有滋補強身的功能,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曾是地方進貢朝廷的補品,為御膳食材,有“魚中之王”的美譽。

    然而,這麼好的一種魚,如今在中國長江和珠江流域已難覓蹤影,在珠江流域,上世紀90年就很少能看到珠江鰣魚了,對此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朱新平說,最後一次被證實為珠江鰣出沒的訊息已經是90年代末,幾乎在同一時期,錢塘江(富春江)和長江的鰣魚也消失了。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二三十年來,鰣魚不只是讓享受過鰣魚美味的人為之念念不忘卻再無口福,就是常年在長江,珠江全長江等流域上打漁的漁民也是再未曾見過鰣魚。因此很多野生動物專家以及相關機構認為鰣魚在中國很多河流流域中已經功能性滅絕。這被認為是繼白鱀豚和長江白鱘被研究人員宣佈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個壞訊息。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現在水產市場上有鰣魚啊,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可以買到實用啊!其實現在市場上的石油都不是中國產的石油,而是進口自東南亞或者南亞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乃至恆河流域和入海口的鰣魚,另外進口自北美洲的鰣魚也比較多,吃過這些鰣魚的年齡大一些的朋友都會發現如今鰣魚的味道都不如早先產自中國河流中的鰣魚,但是很無奈,如今水產市場上基本上是沒有一條產自中國的鰣魚的。所以,對很多年輕朋友來說,中國的鰣魚是從未遇見,聽聞已是傳說。

    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長江口下游的鰣魚常年產量都在50萬千克左右,1974年時曾高產達157.5萬千克,之後開始逐年減少,至1985年僅有3萬千克,進入90年代近乎絕跡,其趨於滅絕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是長江水體汙染日趨嚴重,加上捕撈強度過大、尤其是對幼鰣魚的過度捕撈,使得鰣魚趨於滅絕,中國也曾經提出並實施過鰣魚保護計劃,比如開展鰣魚人工授精、卵孵化及仔魚培育的研究,1987年3月起還曾對長江鰣魚實施過短期(3年)禁捕規劃,但長江鰣魚資源瀕臨枯竭的現狀仍無明顯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叔豆角燜面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