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希特勒的電鋸”,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通用機槍。
這把武器同時還有“撕布機”的名稱,這是因其因為射速極高,子彈連續發射時會產生宛如厚布被撕開的聲音,用成語形容就是“聲如裂帛”。
不過,“撕布機”的翻譯不準確,這個詞來自於人們給MG42取的“linoleum ripper”這個名稱,有時候它被翻譯成“亞麻撕布機”,但字面翻譯過來應該是“剖油氈布的機器”,或者“油氈撕裂者”。
總之,二戰時的盟軍士兵很恐懼MG42這種“撕布機”的聲音,這意味著雨點般的子彈和恐怖的長點掃射。MG42一般也不允許打短點射,這樣會促使槍管迅速過熱。所以德軍普遍做的是有節律的長點射,這樣可以在槍管過熱和射擊時長上取得平衡。
除了“希特勒的電鋸”外,MG42還有許多別的稱謂,有的稱呼純粹是調戲德華人的樂子,比如“Hitler"s zipper-希特勒的拉鍊”(指的是褲子拉鍊,隱喻元首在做某種不文明行為)。
但侮辱別人也是侮辱自己,嘴巴癢的美華人在突尼西亞卡塞林山口之戰時,讓“希特勒的拉鍊”打得屁滾尿流,有2400名士兵舉手投降。喔~元首拉鍊一下夾住2400只揚基。
還有“骨鋸”,這個完全是德國兵自己起的,意思是那槍聲像個小鋼鋸在你身上嘎吱嘎吱的拉扯,看樣子取外號的這位MG42沒少打。在狂熱的武裝黨衛軍和納粹擁躉者那裡,MG42這種神器一般被稱為“德意志軍魂的鋒刃”,太尬了,友盡。
剩下還有“死神的鐮刀”、“納粹的火炬”等等很多名字,具體看在場士兵們的心情而定。
最無語的是英華人,他們管MG42叫“施潘多”,據說這是德國的一個地名,它源於英國特工對德國機槍工廠的早期調查。當時特工提供的結論是——德華人正在拿薄薄的破鐵皮生產機槍,他們的戰爭潛力是枯竭的。然而特工先生顯然LOW了,那是先進的衝壓機床。
英國特工看到的場景沒錯,德華人就是在生產“鐵片”,它們的製造工藝與軍用水壺、飯盒、鋼盔等工藝沒有本質區別。然而究竟是誰設計了MG42至今還是個人類之謎,這款“希特勒的電鋸”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一般被定義為MG42機槍的開發者“格魯諾夫博士”並非設計者,他只是個金屬衝壓專家。39年德國入侵了波蘭,搶到一份波蘭機關槍的圖紙,格魯諾夫博士對此很感興趣,他讓工廠進行了一些工藝調整,然後拿自己工廠的衝壓技術生產出了成品機槍。
德華人用比MG34更節省的生產時間和成本,生產出了依靠大量衝壓件執行的MG42通用機槍,它是二戰時期工業的奇蹟,被認為是“最出色的武器”之一。可憐英華人還不知道有多恐怖的東西等著自己。
但德華人確實有點吃力了,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是奔著普及這款機槍來的,MG42在德軍中的裝備很普遍,很多德軍班組都擁有MG42或其前型號MG34機槍,有些擲彈兵班組甚至擁有一班2挺MG42,裝甲擲彈兵可能還有3挺。
這把通用機槍擁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可以完成從輕機槍到重機槍,從火力收割到火力壓制的各種任務。同樣的技術,美華人在戰後依照MG42憋了許多年,才憋出了尚不成熟的M60通用機槍,就是蘭博拿來賣帥的那把。
二戰時的德國沒有繼續發展馬克沁那樣的重機槍,地面部隊除一部分繼承自一戰的MG08以外,再就是一些從飛機上拆下的MG15和MG17來充當重機槍,少量的航空用MG131大口徑機槍被拿來充當防禦,所以整個輕武器戰場的主角幾乎都是MG34和MG42兩個“撕布機”兄弟們的光環。
德軍可以在任何地方裝備它們,從擲彈兵的普通班組到裝甲搜尋車的車頂、從武裝黨衛軍的戰壕到大西洋壁壘的碉堡,德軍幾乎在一切使用機槍的地方使用MG42,換個槍架它就能完成從輕機槍到重機槍、高射機槍的轉變。
也正是如此,以通用機槍為核心的步兵戰術,成為德軍當年很普遍的地面作戰方式。通常一個裝備了MG42的擲彈兵10人班組,會形成1機槍 2副射手 3彈藥手的戰鬥核心。
在一些戰鬥中,盟軍士兵們因為MG42的的密集掃射發生崩潰甚至大規模投降。但積年的老兵油子卻能透過估算MG42的射擊時長來尋找進攻的破綻。高射速是柄雙刃劍,大量消耗子彈的同時,也造成槍管頻繁的過熱,而且這挺機槍無法像馬克沁那樣打持續連射。
這種帶著撕布聲的長點射成為MG42陣地的標誌,每次射擊便是一道子彈異常密集的扇形火鏈,7.92X57mm的全威力重尖彈打在人身上,殺傷非常巨大,從遠處看就彷彿在扯破布娃娃。
戰爭中,曾經有些工廠對MG42的熱護套管表示反對,因為它是倒角方形的,這樣對坦克裝甲車輛的開槽有影響,故而裝甲兵們更被提倡使用加工略微繁瑣的MG34。
而且MG34在更換過熱槍管方面也簡便得多,只需要扳開卡榫傾轉機匣倒出槍管即可,MG42則麻煩得多,需要擰開護套右側的固定栓,裡面的簧片會彈開槍管,再用石棉手套、夾子等東西將槍管抽出。
因為MG42需要頻繁的更換槍管,將燒紅滾燙的槍管拿出來也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很容易造成機槍兵的燙傷。後期因為兵員損耗過大,德軍的很多機槍手都是生瓜蛋子,所以更換槍管的速度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形容。
成也射速,敗也射速,這種矛盾在MG42身上表現的非常突出。機槍射速的過分兇猛讓MG42帶來了很多後勤壓力,戰場上頻繁的更換槍管更是挑戰著心臟承受能力。
戰後,MG42沒有被淘汰,在繼續改進金屬工藝和口徑後,幾乎原封不動的MG42機槍,搖身一變MG3機槍,仍然被德軍裝備著,看樣子,遇到愛就不會撒手了。瞧,皮軌安上,瞄準具換上,誰敢說她徐娘半老不風騷?
那麼,這就是MG42機槍。
所謂“希特勒的電鋸”,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通用機槍。
這把武器同時還有“撕布機”的名稱,這是因其因為射速極高,子彈連續發射時會產生宛如厚布被撕開的聲音,用成語形容就是“聲如裂帛”。
不過,“撕布機”的翻譯不準確,這個詞來自於人們給MG42取的“linoleum ripper”這個名稱,有時候它被翻譯成“亞麻撕布機”,但字面翻譯過來應該是“剖油氈布的機器”,或者“油氈撕裂者”。
總之,二戰時的盟軍士兵很恐懼MG42這種“撕布機”的聲音,這意味著雨點般的子彈和恐怖的長點掃射。MG42一般也不允許打短點射,這樣會促使槍管迅速過熱。所以德軍普遍做的是有節律的長點射,這樣可以在槍管過熱和射擊時長上取得平衡。
除了“希特勒的電鋸”外,MG42還有許多別的稱謂,有的稱呼純粹是調戲德華人的樂子,比如“Hitler"s zipper-希特勒的拉鍊”(指的是褲子拉鍊,隱喻元首在做某種不文明行為)。
但侮辱別人也是侮辱自己,嘴巴癢的美華人在突尼西亞卡塞林山口之戰時,讓“希特勒的拉鍊”打得屁滾尿流,有2400名士兵舉手投降。喔~元首拉鍊一下夾住2400只揚基。
還有“骨鋸”,這個完全是德國兵自己起的,意思是那槍聲像個小鋼鋸在你身上嘎吱嘎吱的拉扯,看樣子取外號的這位MG42沒少打。在狂熱的武裝黨衛軍和納粹擁躉者那裡,MG42這種神器一般被稱為“德意志軍魂的鋒刃”,太尬了,友盡。
剩下還有“死神的鐮刀”、“納粹的火炬”等等很多名字,具體看在場士兵們的心情而定。
最無語的是英華人,他們管MG42叫“施潘多”,據說這是德國的一個地名,它源於英國特工對德國機槍工廠的早期調查。當時特工提供的結論是——德華人正在拿薄薄的破鐵皮生產機槍,他們的戰爭潛力是枯竭的。然而特工先生顯然LOW了,那是先進的衝壓機床。
英國特工看到的場景沒錯,德華人就是在生產“鐵片”,它們的製造工藝與軍用水壺、飯盒、鋼盔等工藝沒有本質區別。然而究竟是誰設計了MG42至今還是個人類之謎,這款“希特勒的電鋸”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一般被定義為MG42機槍的開發者“格魯諾夫博士”並非設計者,他只是個金屬衝壓專家。39年德國入侵了波蘭,搶到一份波蘭機關槍的圖紙,格魯諾夫博士對此很感興趣,他讓工廠進行了一些工藝調整,然後拿自己工廠的衝壓技術生產出了成品機槍。
德華人用比MG34更節省的生產時間和成本,生產出了依靠大量衝壓件執行的MG42通用機槍,它是二戰時期工業的奇蹟,被認為是“最出色的武器”之一。可憐英華人還不知道有多恐怖的東西等著自己。
但德華人確實有點吃力了,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是奔著普及這款機槍來的,MG42在德軍中的裝備很普遍,很多德軍班組都擁有MG42或其前型號MG34機槍,有些擲彈兵班組甚至擁有一班2挺MG42,裝甲擲彈兵可能還有3挺。
這把通用機槍擁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可以完成從輕機槍到重機槍,從火力收割到火力壓制的各種任務。同樣的技術,美華人在戰後依照MG42憋了許多年,才憋出了尚不成熟的M60通用機槍,就是蘭博拿來賣帥的那把。
二戰時的德國沒有繼續發展馬克沁那樣的重機槍,地面部隊除一部分繼承自一戰的MG08以外,再就是一些從飛機上拆下的MG15和MG17來充當重機槍,少量的航空用MG131大口徑機槍被拿來充當防禦,所以整個輕武器戰場的主角幾乎都是MG34和MG42兩個“撕布機”兄弟們的光環。
德軍可以在任何地方裝備它們,從擲彈兵的普通班組到裝甲搜尋車的車頂、從武裝黨衛軍的戰壕到大西洋壁壘的碉堡,德軍幾乎在一切使用機槍的地方使用MG42,換個槍架它就能完成從輕機槍到重機槍、高射機槍的轉變。
也正是如此,以通用機槍為核心的步兵戰術,成為德軍當年很普遍的地面作戰方式。通常一個裝備了MG42的擲彈兵10人班組,會形成1機槍 2副射手 3彈藥手的戰鬥核心。
在一些戰鬥中,盟軍士兵們因為MG42的的密集掃射發生崩潰甚至大規模投降。但積年的老兵油子卻能透過估算MG42的射擊時長來尋找進攻的破綻。高射速是柄雙刃劍,大量消耗子彈的同時,也造成槍管頻繁的過熱,而且這挺機槍無法像馬克沁那樣打持續連射。
這種帶著撕布聲的長點射成為MG42陣地的標誌,每次射擊便是一道子彈異常密集的扇形火鏈,7.92X57mm的全威力重尖彈打在人身上,殺傷非常巨大,從遠處看就彷彿在扯破布娃娃。
戰爭中,曾經有些工廠對MG42的熱護套管表示反對,因為它是倒角方形的,這樣對坦克裝甲車輛的開槽有影響,故而裝甲兵們更被提倡使用加工略微繁瑣的MG34。
而且MG34在更換過熱槍管方面也簡便得多,只需要扳開卡榫傾轉機匣倒出槍管即可,MG42則麻煩得多,需要擰開護套右側的固定栓,裡面的簧片會彈開槍管,再用石棉手套、夾子等東西將槍管抽出。
因為MG42需要頻繁的更換槍管,將燒紅滾燙的槍管拿出來也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很容易造成機槍兵的燙傷。後期因為兵員損耗過大,德軍的很多機槍手都是生瓜蛋子,所以更換槍管的速度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形容。
成也射速,敗也射速,這種矛盾在MG42身上表現的非常突出。機槍射速的過分兇猛讓MG42帶來了很多後勤壓力,戰場上頻繁的更換槍管更是挑戰著心臟承受能力。
戰後,MG42沒有被淘汰,在繼續改進金屬工藝和口徑後,幾乎原封不動的MG42機槍,搖身一變MG3機槍,仍然被德軍裝備著,看樣子,遇到愛就不會撒手了。瞧,皮軌安上,瞄準具換上,誰敢說她徐娘半老不風騷?
那麼,這就是MG42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