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發圖忻州

    況逢憂窘餘:恰逢自己內心憂愁,處境窘迫。參考:自遣    四十已雲老,況逢憂窘餘。    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    還稱二千石,於我意何如?    【註釋】    1 自遣:排解自己的憂慮。    2 四十:杜牧到會昌二年(842)正好虛歲四十。    3 憂窘:憂愁窘迫。    4 持板:指處理政務。古代官吏上朝一般執手板,用以記事。    5 小年書:內容淺切、供兒童閱讀的書籍。小年,少年或幼年。    6 阮:指阮籍,三國時魏人,嗜酒。阮籍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變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己。    7 蘧:指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華人。品德高尚,因賢德聞名諸侯。孔子幾次適衛,多居蘧伯玉家。《論語》記載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8 流:流言。吒:嘆息,感嘆。    9 卷舒:指處世講究進退。    10 二千石:指郡守。秦漢時期地方郡一級的政權機關長官郡守的年祿是二千石,後世常常以二千石來代指地方郡守級的官員。    【賞析】    這首詩寫於會昌二年(842),當時詩人四十歲,任黃州刺史。由於詩人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被外放,又處在邊遠小郡,因此內心一直抑鬱不平。全詩調侃狂放,既有消極的避世語也有憤懣的兀傲語,表露出複雜的心態。    前兩句點明作詩自遣的原因,即年華老去和困窘不得志。詩人自思今年已經四十,按古人說法正是不惑之年,應當是事業取得大成的時候,但卻居處江邊小郡,四顧茫茫,看不到將來,只得退而哀嘆,若這樣一天天地耗下去,不僅盛年不再,白髮叢生,更要投閒置散,白白浪費了自己這有用之身。這就是他整天憂心忡忡、愁眉不展的原因。為了排解憂愁,詩人就開始寫一些淺白的東西聊以自適。“持板手”與“小年書”形成了懸殊的對比,言下之意就是在強調自己如割雞用宰牛刀一樣被大材小用了,本來應該在廟堂之上從容揖對的,怎麼能淪落到這種小地方來呢?    以下六句寫自己的處世態度。詩人用了阮籍、蘧瑗的典故,來表現自己複雜的情緒。自己喜歡喝酒,在狂放不羈方面要勝過阮籍,實際上是說自己的處境也同阮籍一樣微妙,心情一樣鬱悶。而蘧瑗要到五十歲才認識到以前自己犯下的錯誤,自己在四十歲的年齡就意識到了,在笑看古人的同時流露出見事不可為而早日退隱的意思。    聽到流言飛語也不像以前那樣怒髮衝冠,而是寧可嘆息而不表露出來;處理世俗事務時也學會了一視同仁,不再有親近疏遠之分。因為年齡的關係,遇到事情也會如何斟酌取捨,在心氣性情方面也意識到了退讓的好處。    最後詩人以調侃的態度聲稱,現在我還是個刺史,意下又該怎麼樣呢?詩人並沒有細講。但意思卻非常明白,自然是意有不足。全詩的情緒跌宕起伏,時而消極,時而感慨,至此以發問結束,使情緒達到了激昂的頂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艾灸後可以洗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