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鸞驚鴻
-
2 # 飛雲紫衣1
《袁家渴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五篇,在這裡作者已經由單獨的為排解憂悶而遊山戲水到了有目地的帶有更多情感的賞山觀水。可以說袁家渴是作者審視許多景色之後有意選取的一個地方。作者在第一段就把這個道理說的很清晰,他排列了永州能入他眼的幽麗景點,然後才著重提出袁家渴。
第二段作者提出袁家渴的名稱的來由、地理位置,接著就提到此中奇特之處,水阻灘多,水色不一,深淺難測,行止隨緣,變化無窮。
第三段作者於大景中專挑一山,從其植被的茂盛、巖洞的多以及植被種類的繁多表現山的奇,同時更奇之處則是山上之樹盡為金貴可用之材木,山中之花草皆是雅正有君子之風者,生活習性大異,而性格不改。這難說不是作者的自喻。
山全貌盡則再尋山風來特寫,用風過山林,樹動草搖,花飄香逸,水滋濤回等景象表現風之大,風之奇。雄壯中有細微,小景中蘊大畫。
全文在寫景上的特別之處尤其值得注意,先整體再細節,大中取小,層層推進,恰如剝繭抽絲。
-
3 # o十一二o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山西永濟人,字子厚。和韓愈一起是當時倡導古文運動的兩大文壇領袖。柳宗元自貞元九年二十歲時中進士,入朝為官以後,因政治原因於貞元二十一年和劉禹錫等七人(史稱八司馬)一同被貶,出任永州司馬。永貞元年冬,柳宗元到達貶所,開始了長達九年的戴罪貶居生涯。在此期間,寫下了大量的詩文名篇,膾炙人口的永州八記就包括在內。
柳宗元的傳世詩篇,幾乎都是貶謫之後所作,風格自然淡永,富有韻律,回味無窮。擅長寫山水風景,以景寓情,作品大都包含著作者恬靜、閒適、淡泊的自我心境,同時,也反映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民生疾苦的憂慮以及吶喊。
《永州八記》分別記述了永州的八處風景山水,分別是:西山、鑽鉧潭、鑽鉧潭西小丘、小丘西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袁家褐渴記》是其中的第五篇。
我們先來重溫一遍原文:
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鑽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而無際.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衝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餘無以窮其狀.永之人未嘗遊焉,餘得之不敢專焉,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讀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不可不讀《永州八記》,但《永州八記》雖為八篇,卻是一個整體,理解上不能分拆。明代茅坤說柳宗元的散文“悲愴嗚咽之旨,而其辭氣環詭跌宕,譬之聽胡笳,聞塞曲,令人腸斷者也。”,這篇《袁家渴記》也一樣有這樣的特點。
柳宗元山水風景詩文傳承自陶淵明,但境界上要略低。因為陶淵明確實沒有政治上的訴求,但柳宗元不同,對自己政治上的失意頗為介懷。但儘管如此,山水田園詩文,自陶淵明以後,柳宗元無出其右。
《永州八記》之前,沒有人如此的記述山水,柳宗元開一代先河,生動的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奠定和確立了山水記述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他所記述的八處異常美麗險峻清淨的風景,都是人跡罕至,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這些風景優美的地方全是柳宗元自己發現的,荒僻無人、清幽淒冷、以此來表現出他本人的貶居生涯內心的落寞和淒涼、清寂。
《袁家渴記》整篇文章朗朗上口,韻律精美,和《永州八記》的其他篇目一樣,在中學時期就可以誦讀賞鑑。文章本身除了描寫的山水景色美的讓人不能久處之外,難點就是文中多有用詞詭異僻冷,但這一點完全符合風景的特點,僅從文字中,我們就可以領略此地山水的玄妙,完全可以讓我們這些千年之後的後人,從中得以一窺柳宗元山水大師的精深功底。
回覆列表
特別說明,袁家渴的渴字,讀he音二聲。
體裁《袁家渴記》是唐代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貶永州第七年寫的遊記,也就是記山水的散文。
賞析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遊山玩水排遣鬱悶,寫了著名的“永州八記”,這篇屬於八記中的第五篇。描寫的是不被眾人發現的一處美景,就像《小石潭記》寫的小石潭一樣,只有自己去了才發現,還給她取個名字——袁家渴。
文章一開篇就說了鑽姆潭和西山,都是景色極美的地方,但偏偏還有一處是這兩處都比不上的,那就是袁家渴。這其實就是一種對比和襯托的寫法,突出袁家渴的與眾不同。
所以接下來寫總的景緻,再描寫袁家渴的水的不同,又寫水中山色,再仔細描繪動態景緻,可謂是不吝筆墨的寫,把個袁家渴寫得像絕色美女或者絕色男子。
因為景美,世人又沒發現,所以“我”寫文章記下來,讓其他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去處。而這個去處因為在姓袁的地盤,所以“我”取名袁家渴。這就是文章結尾。
主題與其他七記差不多的,我們最熟悉的《小石潭記》也是展現了清幽去處,而這種無人知曉的美景,就如被貶的柳宗元,不被人發現。其實就是懷才不遇,頗受冷落的意思。
背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不久母親又去世,他跟隨的王叔文也去世,但身處廟堂的其他同僚,似乎並沒有放過他的意思,一直被貶,一貶再貶的日子,讓他心情鬱悶,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間,就像宋朝歐陽修所寫: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柳宗元的寄情山水,也就是“山水之憂,源於心而寓之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