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源

    關於“《狂人日記》敘述了怎樣一個狂人的世界”的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解讀。

    首先,“狂人”是封建社會一個不受歡迎的民主鬥志。在魯迅的筆下,“狂人”就是那個時代一個典型的不受歡迎的民主主義者,他能在字縫裡看出“吃人”來,從受到封建毒害的人們的眼裡看到了兇光,從他們張開的嘴裡看到了獠牙,並且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他說自己沒病,是封建社會病了。所以說,“狂人”就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產物,在某種意義上講,“狂人”是與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他希望封建禮教和封建社會的解體。“狂人”透過自己的一些超常規的言行,目的是讓在千年的沉睡中不要讓人們的自由天性走向死亡,喚醒華人要走向一個理想的社會。

    其次,《狂人日記 》中的主人公是受到封建社會毒害的妄想症患者。在這個狂人的心裡和眼中,始終認為所有的人都要吃掉它。故事雖然寫的是一個虛構的誇張,但是卻描述了封建社會各種各樣的妄想,狗看他譏諷的眼神,為他看病的醫生特意假扮的劊子手。他的哥哥竟然也想吃它。透過狂人看到了它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社會的問題,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也包含著對現實的極大諷刺。生活中的狂人因為害怕被人吃,所以要盡力地去爬到能吃人的隊伍裡面。

    再是,狂人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折射和諷刺。勿容置疑,狂人就是一個精神病人,但是它要比精神病人清醒些。狂人看到當時社會的人們都是帶著虛偽的面具而活著,而在這個現實社會中,只有狂人自己的清醒的。《狂人日記》裡的狂人是魯迅所描寫的一個藝術形象。這個形象是高度提煉並經過藝術加工出來的,它的人物具有代表性,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在那個封建社會和封建禮教的時代面前,人人都是一個悲劇。狂人的想法和說法,儘管不能被人們所接受,但是狂人所揭示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人間悲喜劇。透過狂人的世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麼悲哀的事實。

  • 2 # 烏咪愛讀書

    《狂人日記》中狂人的世界,是一個清醒者看到禮教真相苦悶而掙扎的世界,一個解析千年文化”吃人’傳統慘不忍睹的世界,一個因失望到絕望甚至發狂的人發出吶喊與希望的世界……

    1.“因為荒謬,所以信仰”,“仁義道德”生長在專制社會的土壤裡,一定是錯位和荒誕的,生長出來的不是秩序,是矇昧,是讓人昏睡的毒品。即將赴某地候補的某君昆仲,他有知識有理性,清醒看到這種制度背後“吃人”的本質,然而,他因無力改變和推翻“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吃到徐錫林”長達幾千年形成的習俗和信仰,所以他怕,他恐懼這樣的習俗因襲下去,他害怕人們再昏死百年千年。

    2.狂人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人性的惡而是社會禮俗使然。古時候易牙蒸了兒子給桀紂吃,有過“易子而食”也有過“‘食肉寢皮’”,還有近來狼子村用油煎了炒吃人心肝的事……再來看狂人受到的冷眼和脅迫:“廿年以前,我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自此,那趙家的狗、趙貴翁、一夥小孩子、何先生還有我哥,又不是荒年,全都想吃我。這些看似都是人性的劣根性,蒙田說:“我們以為良心來自天性,其實它誕生於我們習俗”,其實“仁義道德”修改了人心,人性的惡也就在專制的環境下一路上下通吃,篡改良知,橫行無阻。

    3.禮教形成的勢力之大,沒有撲滅狂人內心深處希望的火種,他渴望喚醒一些人,共同改革吃人的習俗,共建一個人人太平,“一個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的社會”,然而,狂人看到的世界是,”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狂人沒有放棄,他反覆勸轉並吶喊:"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希望創造一個自由開放平等的社會,一個孩子無憂無慮健康成長的社會。

  • 3 # 金銀島主

    狂人現在話就是精神病人,魯迅借用一個精神病人的日記揭露社會的陰暗,結論就是兩個字概括“吃人”。魯迅發現從古至今社會居然沒什麼變化,這倆字就可以概括社會的一切問題。一個社會是吃人的社會毫無疑問是個糟糕的社會,這些話居然出自一個狂人的日記,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社會瘋了還是寫日記的狂人瘋了?實際作為讀者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狂人就是寫作者自己的寫照,自稱狂人目的就是與社會決裂,你們太正常了,正常到了吃人的地步,所以作者必須不正常,必須是狂人。魯迅表達的就是唯一的狂人才是真正的正常人。正常人永遠是最少數。

  • 4 # 學林金喜鵲

    《狂人日記》裡的狂人,還只是眼狂的臆症,即極度焦慮症,不是真正的“瘋子”,是受壓迫者的書生開始甦醒的形象,其不是覺悟者更不是革命者形象。此狂人,僅有發現了佔統治地位的倫理常綱文化是吃人文化,併產生改變的吶喊。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

    “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

    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小說透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個月的寶寶吃了兩個蒸雞蛋黃,積食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