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君馨看世界

    東漢末年王室衰微,劉邦創下的異姓不封王的制度無法再繼續實行,諸侯爭霸,皇帝也管不了,所以劉姓諸侯王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三國前期那些人最初都是由朝廷任命統管地方軍政的州牧,後來演變成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不是分封制下的諸侯。

  • 2 # 通讀歷史

    西漢政權建立初期,懲秦孤立而亡,將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由單一的郡縣制變成郡國並行制度,在消滅了異性封王之後,分封劉姓子弟為同姓諸侯王,經過文帝、景帝、武帝幾代的努力,諸侯王在推恩令的限制下權利越來越小,待到王莽篡漢,劉秀領兵起事建立東漢後,對於後漢諸侯王的分封和管理在繼承西漢的制度的基礎上,還有自身的許多特點。

    東漢王朝前期實行了大規模的分封,東漢光武帝時期,在建武二年(26)和建武十七年(41)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分封,共立19位諸侯王;東漢明帝在永平十五年(72)進行了一次集中分封諸皇子,共冊立9位諸侯王;東漢章帝之皇子則分別在建初四年(79)與和帝永元二年(90)進行了兩次冊封,8位皇子被冊立為諸侯王。不過始封諸王大約也僅限於這一時期。其後雖然偶有分封諸王之舉,但數量很少。在永元二年之後一直到東漢結束的130年間,只有8位始封王,其中還包括獻帝時期在曹操的干預下所冊立的4位諸侯王。《後漢書 獻帝紀》:“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

    始封王之所以集中出現在東漢前期,主要由於和帝以後子嗣不昌:安帝一子,為順帝;順帝一子為衝帝;桓帝無子;靈帝二子,為廢帝(少帝)、獻帝;殤帝,衝帝,質諸帝皆早夭無子。按照分封皇子為王的慣例,自然無王可封。其次與西漢相比,東漢諸侯王的政治權力大大縮小,特別是經過東漢明帝對楚王英等獄的處理,使他們在政治上僅具利益化的意義。和帝以後新封諸侯王轄地變小,並且常從已有的諸侯國中裂土而封。

    諸侯國越變越少,國土面積越來越小。到了東漢末年,諸侯王只有很小的土地面積,幾乎沒有軍事力量,而當時漢末實行州牧州刺史制度,擔任地方大員的多是世家子弟,在漢末動亂的情況下,州牧州刺史對中央朝廷不再百依百順逐漸變成割據地方的豪強新諸侯。比如河北袁紹,東北公孫家等新諸侯開始出現。

  • 3 # 楊坊爛柯人

    東漢末年的諸候只是朝廷外派的州牧刺史。只是歷經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朝廷式微,已無力再有效的約束這些地方大員。

    而這些諸候所管轄範圍軍政大權一手抓,慢慢就形成了我們所認知的諸候。

    其實和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有些類似。

  • 4 # 蕭湘居士__

    歷史先鋒陳涉早巳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否。他開闢了公侯世襲的創新,被無賴流氓,地痞小混劉邦實踐為帝國。後世模仿與看樣,各具鑽營技巧,自然英梟輩。那有都為劉姓人乎?

  • 5 # 史海尋蹤

    從開朝皇帝劉邦這,曾經封過一些異姓王,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然而這幾位後來都對劉邦心懷不軌,或許裡面也有劉邦自身的原因,疑神疑鬼啊,警戒心太高啊,等等,搞得大夥在一起都感覺不自在。於是就想拆夥,那怎麼成?當時大漢已經是個統一的國家,這種行為是堅決不能允許的。

    雖然後來這些異姓王一個個敗在高祖手下,但在心中也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再往後,大漢朝再也不設異姓王,分封諸侯僅限於宗族同姓之內。

    這總該皆大歡喜了吧,還是不行,到了漢景帝時,有位叫做晁錯的大臣,說那麼多諸侯王,相當於國中之國,既分散了國家的權力和資源,又對中央政權造成威脅隱患,把他們都撤了吧!漢景帝深以為然,即行“削藩”。

    這下子各王炸鍋了,封地讓他們擁有權力,給他們提供豐厚的賦稅來源,直接關係到他們的身家性命。於是吳、楚等七個國家起兵,史稱“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帶頭叛亂,除了景帝削藩,其實他倆私底下也有仇。景帝劉啟當太子時,曾拎著棋盤砸死劉濞愛子,這次新仇舊恨一起算,因此吳王最積極。

    景帝迫於各諸侯的壓力,不得已腰斬晁錯,繼而用周亞夫平定了叛亂。之後心有餘悸的漢景帝決定改規矩,各劉姓諸侯王不再擁有對封地的治理權、官員任命權,除了收取租稅作為日常花費,其餘權力一律交給漢朝委派的官員。

    這條規矩立得好啊,諸侯王們直接進入權力真空,成了只能收租活命的地主。

    到了漢武帝時,仍然認為諸侯封地太大,始終是個隱患,他更高明,制定了一條“推恩令”,諸侯王的職位封號只能傳給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也可以分給大小不一的封地。諸侯們封不封給膝下各子,怎麼分,這些朕不管,是你們自己的事。而且如果沒有嫡長子,那對不起,封地由國家收回。

    如此一來,“子生子,子又生孫”,古代也沒什麼控制生育之策,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兒子們分到手裡大的幾城,小的不過十幾裡。

    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土地兼併,許多劉姓後代已經沒什麼地了,自然也成不了諸侯。即使有那麼些封地,和漢初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中山靖王之後的劉皇叔都去賣草鞋了,其他的更是“混跡於坊市之間”了,那些有權有勢的倒是各佔一方,老劉家的血脈早已日落西山。

  • 6 # 歷史文武君

    這個話題就要從東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劉秀建東漢的時候,為例防止在出現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和外戚篡權,為例加強中央集權,對於宗室諸王和外戚控制是很嚴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劉秀重申西漢時代的《阿附藩王法》,嚴禁諸王交通賓客,結黨私營。公元前52年他藉故搜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

    從一開始,劉秀就對宗室諸王控制的很嚴格。

    而到了,漢明帝繼位之後,更是屢行大獄,株連人極廣啊!

    所以在這種高壓控制下,東漢的宗室諸王只有名號和爵祿,對於封國並沒有行政管理權,更別說兵權了。在封國所以事務都是由朝廷派來的相國處理。

    只是到了東漢末年,朝廷腐敗,才漸漸的出現有個別的劉姓皇室成為諸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