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803284871

    1、古驛道。據先秦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馱遠路。大禹治水,陸行乘車,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內貫穿南北的車馬大道。商朝七遷其都,河稟甲時遷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倉、沙丘行宮之間的官路,這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頭、雙井、德政、羅莊等16個村出境,長約70裡,俗名“殷路”。早在商代中國即有郵驛制度,每隔30裡,按規模大小設“郵”、“亭”、“驛”、“傳”四等驛站,魏縣設有蔣村、雙井、西寺堡、方里集、北皋、羅莊、集村等10個驛站,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為“晉齊燕趙吳楚通衢”。這條古驛道,對研究中國古代交通、軍事、政治、郵驛有重要價值,沿這條古驛道形成的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一條地名文化長廊。

    2、古城遺址。魏縣治歷經於村、舊縣廟、洹水、今魏城鎮4處於村古城。位於今魏城鎮東北13公里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於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規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膠土砌築,曾是西漢都尉府駐地。地下5米深處尚存斷續城牆基。史稱漢城,建治968年。

    舊縣廟古城。位於今魏城東北14公里處,唐天寶三年(744年)建。規模不詳,現存有舊縣廟碑一道,建治329年,史稱唐城。

    洹水古城。位於今魏城西南15公里舊魏縣村,宋熙寧六年(1073年)建,原為洹水縣治,規模不詳,現存2米高石獅一座,建治297年,史稱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為夯土牆,周長2600米,高7米,寬8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年(1491年)建門樓4座,東為“迎恩”,西為“南賓”,南為“望遠”,北為“拱辰”。城內文物古蹟眾多。有各種廟宇18處,衙門5處,牌坊8處,古橋樑5處,古塔1處,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毀於水災。

    3、古遺址。魏縣古遺址眾多,已發現現存最早的達5000餘年的歷史,主要有堯帝子“丹朱夜遊臺”遺址、大禹治水的“黃河故道”遺址、周“洹水城”遺址、春秋“葛築城”遺址,戰國時魏文侯所築“禮賢臺”遺址,蘇秦會六國諸候的“會盟臺”遺址,春秋時的“烽火臺”遺址,西漢“蓋公臺”遺址,三國曹操疏通的“白溝”遺址,隋末李密所築的“臥牛城”遺址,唐李世民大戰劉黑闥戰場遺址,唐末李克用大戰“白龍潭”遺址,宋真宗御駕親征駐地“回隆”遺址等計36處。此外尚有自唐以來修建的寺廟遺址38處,僅唐代所建寺廟多達18個。主要有:唐敬德監工修建的羅莊村“白龍廟”遺址,蒲潭營村的“觀音寺”遺址,唐貞觀年間的大嚴屯村“千佛寺”遺址,獅子口村達摩法師頌經傳道的“萬佛寺”遺址,建於唐高宗年間的“興國寺”遺址、“文殊寺”遺址,宋代“白佛寺”遺址,明代“觀瀾寺”遺址等。據志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各寺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建築龐大、氣勢非凡,對冀、豫、魯、晉四省乃至全國影響巨大。

    4、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魏縣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46處,主要有:漢司隸校尉蓋寬僥墓,晉劉太后墓,唐郯國公張公謹墓,宋鄭王潘美墟,明儉都御使郭恩極墓,兩淮鹽運使薛墓,副都御史鄭國仕墓,清考據專家、辨偽學家、著作家崔述墓等。特別是位於沙圪塔村南的清大理寺卿崔維雅墓,佔地12畝,墓前左右兩側排列石人、石馬、石羊、石豬、華表等石像24件,為石家莊以南、邯鄲以東、聊城以西、安陽以北,古墓陪葬品之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工製作小房子的步驟怎麼做成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