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后羿不要

    希特勒小時候有一個非常霸道嚴格的父親,經常對他進行毆打,這造成了他的自我封閉,將仇恨深深的埋在心裡。

    在他19歲時,他喜愛的母親去世(父親在他13歲時去世),至此,他失去了所有依靠,隨後,他隻身一人去了維也納,由於生活越來越窘迫,他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在這一階段,他看到了許多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

    他想去改變這個社會,卻無能為力。而那些上層社會的人有這個能力卻貪圖享樂。生活上的困頓讓他心理變得越來越扭曲。

    一戰時,他加入了德國軍隊,戰後,他回到了德國,加入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政黨,這也是納粹黨的前身。他透過一場場動人的演講,逐漸獲得了民心。演講中他為德國描繪了美好的前景,最終成功當上了德國元首。

    成為元首之後,他終於可以完成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了,在他一步步的建設中,德國逐漸強大。一戰之後德國戰敗不得不割讓土地,曾經的他因為處在社會底層,太過脆弱,自己想要的總是被別人霸佔,如今作為德國元首的他自然不會允許其他國家奪取本應屬於德國的東西。

    所以他發動了戰爭,變成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戰爭狂人

  • 2 # 九水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能造就操豺狼野心且潛包禍謀的梟雄。希特勒之所以能從一個流浪漢變成了一個戰爭狂人,當然與他的變態心理有關,但與其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也有很大關係。

    正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世界上任何人包括永垂不朽的偉人和遺臭萬年的壞蛋,其人生走向都離不開當時當地社會環境和時代特徵的影響,希特勒也概莫能外。

    不錯,希特勒從小就受到父親的霸道式管教,曾經有過吃喝無著的流浪生活,種種挫折和不幸使他變得自閉和變態,一戰中他血戰沙場,後來又大量掠奪猶太人財富,直至屠殺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希特勒是個變態狂,然而由變態狂變成一個戰爭狂,其真正的激因恐怕還在於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之後,正是這個《凡爾賽條約》激起了德華人的報復心理,也助力希特勒帶領德國捲土重來,再次走向了戰爭。

    或許有人說,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畢竟是客觀因素,只是變化的條件而不是變化的根據。但別忘了,一個人性格正是在外界影響下逐步逐步形成的,一個人在作重大決定時或多或少總會被外界影響所左右。

    一戰之後德國成了戰敗國,被迫與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不得不向英法等戰勝國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致使德國經濟到了近乎崩潰的邊緣。對於《凡爾賽條約》的苛刻程度以及德國當時的悲慘狀況,希特勒不僅看在眼裡,更是感同身受銘記在心,並就此在他扭曲的心理裡面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對於德華人來說,《凡爾賽條約》就是壓在德國頭上並企圖讓德國永世不得翻身的一座大山,其苛刻程是不能容忍的。該條約明確規定,德國每年必須向英法美日等戰勝國連本帶利交付9600億美元,外加37萬頭牲畜,這在經濟上幾乎讓德國傾家蕩產。因而希特勒當時談到這個條約時曾經憤怒地吶喊;"這個該死的條約是想把德意志身上的血全部抽乾。"

    這種全面地打壓,激起了德國政府和國民的仇恨,希特勒上臺後,正是充分利用了這種仇恨,並在這種仇恨的基礎上火上澆油,從而激發了德國全民的報復心理,使仇恨的火種猝然爆發,於是在希特勒的瘋狂煽動和引領下,全民投入到了強國復仇的鬥爭之中。

    當然,希特勒能有如此之大的號召力,除去當時德國民眾有強烈地報復願望和他有高超的演講忽悠能力之外,還在於他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給德國民眾帶來了一線希望。當然這種希望也是災難形成的前奏。

    希特勒上臺後,首先透過外交斡旋在扼制共產主義蘇聯的問題上與英法美達到一致,德國從此可以不向英法等國交付賠款,甚至還可以從英法美獲得一定的技術援助,這讓德國一下御下了一塊沉重的包袱。同時希特勒借鑑美國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初步解決了失業問題,並用國債方式向美英大規模借款再利用生產出的東西出口抵債的迴圈方式,完美解決了工作崗位和資全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又大力發展軍工業,並以此拉動多個生產環節,進一步刺激經濟快速增長。到二戰之前,德國便成了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

    儘管《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事發展有很多限制,但並沒有對德國軍事發展帶來大影響。比如條約規定德國的兵力不能超過7個師,武器從大型殺傷性武器到普通軍事裝備全部銷燬。然而希特勒卻能總能變著法的發展軍力。

    實際希特勒1933年上臺後便開始繞過條約秘密重整軍隊。1935年實行普遍徵兵制,並正式成立條約不允許再次存在的空軍,接著又大造軍艦和潛艇。1936年便派兵佔領了條約規定的非軍事區萊茵蘭。1938年奧地利迴歸後又要求蘇臺德地區迴歸德國。不可思議的是,面對希特勒一次又一次嚴重違規,國際聯盟卻只發了幾次口頭抗議,絲毫沒有采取任何實質行動,從而使希特勒更加得寸進尺,直至後來一發而不可收拾。

    縣有諷刺意味的是,簽訂《凡爾賽條約》目的是為了削弱德國的意志和勢力,結果卻成了希特勒上臺和重整軍力的助力踏板;原夲是為了防止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結果到頭來卻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

    悲哉悲哉,出現這樣悲劇性的結果究竟怨誰呢?光怨希特勒一個人?希特勒毋容置疑是罪魁禍首,可是英法美那些戰勝國幹什麼去了?國際聯盟又幹什麼去了??那些監督機制又到哪裡去了???

    所以以我之見,怨就怨希特勒和《凡爾賽條約》吧,沒有《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全面壓制,就沒有德國民眾的仇恨心理,也就沒有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民意基礎,沒有仇恨和民意基礎,德國軍隊不會有這麼強的戰鬥力,希特勒也不會有這麼強的感召力,沒有強大的感召力他也就無法發動戰爭,沒法發動戰爭希特勒最多是個狂人,卻很難成為一個戰爭狂人。

    這就是我最後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東部第五的積分都堪比西部第二了,一個打保級賽一個進勝者組,這樣的賽制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