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楊過的大仙
上面的圖片是1894年3月10日在新加坡出版的叻報,古時華僑稱呼新加坡為叻,而《叻報》正是新加坡當地的首家華人報紙,這張報紙記載了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 六艦在提督丁汝昌的率領下訪問新加坡,宣慰僑民,當地華僑舉行盛大歡迎儀式的新聞。而實際上早在1887和1890年,北洋艦隊就曾兩次到訪新加坡,算上這一次,北洋艦隊已經是三訪新加坡了。
北洋艦隊又為何會千里南下呢?根據《北洋海軍章程》規定,北洋艦隊每年夏季北巡,冬季南巡避凍,沿途熟悉風濤沙線、行船駕駛。這同時也反映了清朝對待南洋僑民態度的變化,由過去的放任不管轉為宣撫安慰,1893年,法國侵犯暹羅,也就今天的泰國,英德等國紛紛派出軍艦到南海,保護本國的商民,此時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電請李鴻章派北洋水師趕赴“赴暹海口,隨同英德兵船進止,以慰輿情,尊國體”。猶豫再三後,1893年8月25日,李鴻章致電丁汝昌,“據新加坡黃總領事稟,坡商盼望兵船前往遊歷,鼓舞人心。今冬南下,似可帶數船往新加坡巡歷一次,有領事照應亦便”,丁汝昌正是根據這一指示於次年,也就是1894年的3月3日,率六艦抵達新加坡。
3月3日下午兩點,北洋艦隊抵達新加坡,《叻報》是這樣記載下了當時的情景:“座駕定遠戰船即陞炮廿一門與本坡國家致禮,陞旗山亦即鳴炮答敬”。恰好此時英國巡駐東方戰艦亦在港中駐紮,北洋軍艦 “靖遠” 號又陞炮十二門與英戰船示禮,“英座駕亦陞炮答敬”
陞是升的繁體字,陞炮就是鳴放禮炮,陞旗山則為馬來語Bukit Bendera,Bukit是山,Bendera是旗,所以當地人稱這座山為升旗山,海拔821米的升旗山是當地的最高點。
而按照預定計劃,北洋艦隊達到後,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將率領清廷官員登船迎接,可不湊巧的是,當天黃遵憲的身體不太舒服,當天海浪又很大,乘小船登艦時,暈倒在了船裡,身邊的官員連忙簇擁他返回了家中,到了第二天上午黃遵憲才成功登船慰勞北洋水師眾將。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的華僑商賈聽說北洋艦隊來了,紛紛準備酒席邀請提督丁汝昌赴宴,丁汝昌為了怕商賈破費,一直以有足疾為由推脫不去。《叻報》對丁汝昌的行為讚許道許: “儉德清風若軍門者,洵不愧為國家柱石矣”!
3月9日,北洋艦隊開出新加坡港,到馬六甲和檳榔嶼等地巡遊,因為當時暹羅戰事未平,北洋艦隊便未到暹羅訪問,4月4日,丁汝昌率領艦隊又從新加坡起航北歸,歷時一個多月的訪問就此結束。4月27日艦隊到達大沽後,於5月17日到27日接受了李鴻章的檢閱。四個月後,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發生海戰,六艘訪問新加坡的艦船中,致遠和經遠沉沒,管帶鄧世昌、林永升戰死,之後北洋艦隊龜縮港口再不敢出戰,成為甕中之鱉,任人魚肉,1895年2月12日,在被重重圍困,主力艦隻全部沉沒的情況下,提督丁汝昌在悲憤中自殺,2月17日,日軍衝入威海衛,俘虜”鎮遠“,”濟遠“,”平遠“,”廣丙“等剩餘艦船,北洋水師自此全軍覆沒,當天下午三點,載著丁汝昌等人靈柩的康濟號離開碼頭,日本聯合艦隊各艦鳴炮致哀。
回覆列表
去新加坡帶有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含義。
在軍事上,遠洋航行本來就是海軍的傳統訓練科目。按照《北洋海軍章程》的規定,北洋海軍每年都要沿海操巡,春、夏、秋主要是北方,在奉天(遼寧)、直隸(天津和河北)、山東、北韓海面巡航;到了冬天,因為北方海港封凍無法航行,就要前往南方,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東南亞海面巡航。這樣可以熟悉中國周邊海域的海情,提高駕駛技術和編隊遠航能力。
“(北洋海軍)提督於立冬之後、小雪之前,統率鐵(艦)、快(船)各艦,開赴南洋,……或巡歷新加坡以南各島,至次年春分前後,仍回北洋”、“籍以涉歷風濤,練習陣技”。
在清政府看來,北洋海軍是一支防禦性的海上力量,所以最南也就到東南亞了,對於世界其他地方,沒有去的必要。當然東南亞也不是每年必須去,只是選擇項之一。
巡航東南亞,是海軍編隊航行訓練的需要
實際上北洋海軍每年冬天去的地方都不盡相同。1887年去的是廈門;1888年去的是基隆,因為要協助陸軍打擊臺灣土著;1889年去的是香港,因為需要用香港的大船塢對軍艦進行保養維護。1890年去了西貢(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小呂宋(菲律賓馬尼拉)……。所以,去新加坡只是和平年代的日常,畢竟甲午戰爭是夏天爆發的,北洋海軍不可能預料到。
在政治上,去新加坡有宣揚大清國威,撫慰東南亞華僑的意義。以1894年的最後一次到訪為例:3月3日,北洋海軍抵達新加坡。3月11日,抵達馬六甲、檳榔嶼(馬來西亞檳城)訪問。4月4日,由新加坡啟航返回北洋。
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從上至下),都是華人聚居區,可見房屋、船隻都是中式為主
可以看到,這些港口都是華僑聚居區,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當時已經超過百萬,但卻遭到西方殖民政府和當地土著的雙重歧視與迫害,非常渴望祖國的保護。北洋軍艦每次到訪,都會收到華人的熱烈歡迎,使他們有一種自豪感——自己雖在異國他鄉,背後卻有一個強大的帝國。
在第一次巡航東南亞的時候,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就向朝廷詳細稟報了僑胞近況,引發了清政府對東南亞僑胞的重視,決定添設領事,加強聯絡和保護。
甲午戰爭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巡航東南亞保護僑胞的任務也隨之停滯。直到1907年才恢復,2艘巡洋艦“海籌”和”海容“由上海起航,歷經西貢、曼谷、爪哇、新加坡、小呂宋等地。1911年清王朝滅亡前夕,”海琛“代表大清海軍最後一次巡訪東南亞,此後國家長期陷入內戰,就再無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