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90581724495

    上下5000年皇帝霸氣語錄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嬴政

    作為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帝國的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遂自稱始皇帝。後又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設三公、任九卿。於是嬴政自信江山固若金湯,永遠不會變色,於是廢除諡號制度,只用數字來計數子孫後代的位次,並宣稱要“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雖然說秦朝僅二世而亡,但是秦亡之後百代皆行秦法,可謂影響深遠!

    《大話秦始皇》一書中將此句改為“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雖顯得更為霸氣,但細思則稍遜一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劉邦

    劉邦出身於草野,原本是地方上的一混混,可憑藉著時勢與各大勢力逐鹿中原,最後亡項羽而建大漢王朝,繼承了秦統一天下的大業,可見其才能非同小可!劉邦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時已近五十歲,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此言為其評定九江王英布之亂後,返回途中路過自己的故鄉,於是大宴鄉親百姓,不覺興從中來,隨口作此篇,劉邦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這三句卻絕非一般人所能說出,可見其胸襟氣度。

    務要使夷狄,不敢小視中國,亂臣賊子,不敢窺測神器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即位後,一改西漢七十多年的與匈奴和親之政策,反而是主動出擊,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的三次北征,直接令匈奴遠遁漠北,同時漢武帝開疆拓土,高麗、南越、西域都為漢朝領土,膽敢冒犯漢使者,皆受大漢雷霆之怒。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漢宣帝·劉詢

    漢宣帝劉詢,很多看官可能很少了解,但說到劉病已,看官們可能便恍然大悟了,他乃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衛子夫的親孫子,其父衛太子因巫蠱之禍而被逼自殺,劉詢是在監獄中成長起來的,可謂飽嘗人世間苦難,深知民生疾苦,卻也磨練了他堅定的心志,即位後再一次帶領大漢走向強盛。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帝嚳“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漢宣帝劉詢進一步發揮,成此壯語。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魏武帝·曹操

    作為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有篡國奪權之勢,忠於漢室的大臣憂心忡忡,聯名呼籲他交還大政,曹操遂做《述志令》一文以迴應。在文中,曹操回憶了自己對漢室的貢獻,霸氣的宣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接著又申明自己並無稱帝的志向,之所以不能交還大政,原因在於“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如此直白無隱,從此群臣再不敢有所異議。終其一生,曹操也沒有邁出稱帝這一步,究其原因,《述志令》或可說明一切。

    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

    魏武悼天王·冉閔

    冉魏武悼天王冉閔戰敗被俘,慕容後斥責他:“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冉閔勇力堪比霸王,為階下囚仍氣勢逼人。五胡亂華之時,冉閔之《殺胡令》,可以說幾乎是挽救了漢人免遭亡族之災。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李世民

    以李世民為核心下的大唐,絕對是萬國來朝,民族關係最好的時代,沒有之一,更是中國最為強盛的時代,有超級大國的自信,唐太宗在位期間,名臣良將輩出,文治武功皆極為可觀,被稱為“貞觀之治”,至今仍為後世所津津樂道。所以唐朝不僅讓一代代炎黃子孫引以為傲,更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代名詞!這與李世民的胸襟與氣魄不無關係。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志在削平諸國,混一海內,令南唐後主李煜惶恐不安。公元974年,宋太祖召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被扣押,於是派使臣徐鉉進貢求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此時宋太祖的迴應是“上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徐鉉只能惶恐而退。第二年,宋將曹彬攻佔金陵,李煜無計可施,唯有窩囊的“垂淚對宮娥”,最終只能投降了事。

    天道好壞,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明太祖·朱元璋

    當時明太祖朱元璋著手北伐,直言“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以恢復漢家天下為己任。朱元璋以“中國”代指漢家天下,驅逐蠻夷,報當年滅宋之仇,可謂男兒錚錚鐵骨。在徐達的帶領下,明軍也完成了中國歷史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

    人心即長城!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1691年前後,鎮守古北口的總兵蔡元以長城多處損壞為由,向朝廷“請行修築”,結果被拒絕。康熙皇帝皇帝答覆道:“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是否有人員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