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DG的老船塢
-
2 # 記憶丟了孟超
1970年美國海軍計劃設計裝備一種低成本大批次的護衛艦。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遠航和高航速,能夠伴隨航母作戰。綜合作戰和反潛能力要強。有一定的區域防空的能力。設計用了5年的時間,首艦於1975年開始正式建造,於兩年後加入美國海軍。這就是佩裡級護衛艦。
美國對改建時間的要求十分急迫,要求快速建造。設計之初美國就要求該級艦可以在任何中型船廠建造,為了滿足這樣的需要,該級艦被設計成由17個不同標準的獨立模組組建,不同的模組由不同的船廠負責建造,最後將所有模組運到一處組裝。這樣大大加快了建造的速度。1977至1989的12年,美國共為海軍建造了55艘佩裡級,每年4艘以上。建造速度即使放在現在來講,也無法超越。佩裡級皮實耐用設計簡單,適合批次裝備,佩裡級排水量3638噸,長135.5米,寬13.5米。
佩裡級動力強勁。由2臺LM2500型燃氣輪機,提供41000馬力驅動。最高航速達29節。可持續航行4500海里。防空系統為1座單臂MK13型導彈發射器,發射標準1MR導彈,導彈射程46公里,彈藥庫備彈40枚。艦首為1座單管MK75-0型76毫米火炮,85發1分鐘,可用於防空。1座6管MK15密集陣系統,射程1.5公里,4500發1分鐘。2座6管MK36型SRBOC火箭。魚叉反艦導彈與標準導彈共用同一發射架,彈藥庫內還可裝魚叉10枚。魚叉導彈射程130公里。佩裡級上附屬的SH-60B直升機還可以攜帶企鵝反艦導彈,但射程極短,只有30公里。佩裡級的反潛任務主要由2架直升機和2座MK32型魚雷發射器組成。2架SH-60B直升機可快速起降,作戰半徑160公里。直升機可攜帶APS-124反潛雷達。佩裡級自帶的發射裝置可發射MK46-5型或MK50型魚雷。
-
3 # K科技獸
據說 佩裡級護衛艦,設計建造過程中被斷增加長度,後來軍艦艦艏和艦尾的重量中,中部出現斷裂的風險,因為龍骨不滿足增加長度和後的效能需求。所以將艦炮裝在軍艦中部。另外佩裡級主要是反潛。搖臂式防空系統,具備面防空能力
-
4 # 年輕的老青年
佩裡是低成本的防空反潛護衛艦,艦舯上是門奧托·梅萊拉授權美國生產的Mk.75 76mm艦炮。放在那兒是因為佩裡級艦首A炮位裝了MK.13發射架,加上艦首補給區已經放不了B炮位,而且保證射界互不影響,艦尾又有直升機起降平臺,所以才會放在那兒。
同樣是為了保證MK.13和主炮的射界,日本的旗風級也很麻煩,旗風級把MK.13發射架儘量往前挪,挪到A炮位還往前,為了保證主炮的射界,把B炮位抬高兩米。
-
5 # 鉁稀愛141289387
簡單的來說,就是設計之初,艦船有些缺陷,照成兩頭重中間輕的局面,為了安全,也為了增加艦船的壽命,所以就放在那了。
-
6 # 前方前進
在中間除了美觀,更主要的是機動性更好
敵人前方相遇的機會更大
開炮了也會更容易打擊到地方
-
7 # 谷峰中國
佩裡是低成本的防空防潛護衛艦,艦首有發射架,艦尾有直升機起降平臺,為保證射界互不受影響,所以76毫米主炮設在軍艦中部。
回覆列表
原因其實很簡單,拿來壓秤的……
有人好像根本沒搞明白,船舶設計中穩性配平和應力配平是兩個概念好麼?穩性配平做好了不等於應力配平就做好了,一條船可以看成是若干個由結構骨架固定連線起來的分段,每個分段都同時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作用,對於整條船來說,所受重力和浮力是相等的,但是對於分段來說,所受重力是自身重量決定的,所受浮力是本分段排開水的體積決定的,這兩者未必相等,所以所受浮力大於重力的分段就要分擔重力大於浮力分段的受力差,而這個差值就是由連線分段的艦體結構來承擔。我們可以把艦體分段簡化為艏舯艉三個大段,從簡單的受力分析就能看出,兩頭輕中間沉和兩頭沉中間輕的狀態,重心都是可以落在艦體中部,也就是說不會對縱向穩性平衡造成影響,但是在艦體應力方面,如果我們把艦體看成一個扁擔,那麼兩頭重力大於浮力,中間浮力大於重力的狀態,簡化受力之後就相當於一個人挑著兩桶水的狀態,兩桶水就相當於首尾重力和浮力之差,這個差值越大,扁擔中部也就是艦體舯部受到向上的應力越大,這個受力超過了艦體結構承受能力,就產生了舯拱變形,如果兩頭太輕中間太沉,那麼就相當於兩個人抬著一桶水,這桶水就是舯部浮力和重力的差值,這個差值越大,舯部受到向下的應力越大,如果超過結構承受範圍,就會產生舯垂,而且在船舶設計和配載時,不但要考慮到在靜水中的船體所受應力不能超標,還要考慮到船舶在風浪中航行時,穿浪過程帶來的應力變化。再回來說佩裡級,佩裡級採用了鋁合金上層建築和燃氣輪機,大大減輕了重量,然而很不幸的是,這些減重都發生在舯部分段,雖然對於穩性平衡甚至有好處,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應力配平,導致產生了舯拱的危險,所以佩裡級設計時有意識的把主炮放在了舯部上層建築的位置,試圖以主炮的重量改善應力配平,但是這個設計並不成功,或者說只是勉強在靜水條件下達成了應力不超標,佩裡級早期批次各艦在航行一段時間後,不同程度的產生了舯拱現象,嚴重危及艦體壽命和航行安全,所以美國海軍緊急修改了後續批次設計,增加舯部艦體鋼板厚度和結構件重量強度,一方面給舯部增重以減小應力,一方面加強結構強度以提高承力,而已經服役的艦,則臨時在舯部增加壓倉鐵來配平應力,等到入塢維修再更換鋼板和結構件。
舯垂(1)和舯拱(2)示意圖,對船體來說,舯垂變形超過設計標準會表現為艦底開裂,對於艦船更加危險,舯拱變形超標主要表現為船體上部或者上層建築(比如佩裡級這種大長度連續的上層建築)開裂,1982年FFG10鄧肯號在大風浪中上層建築發生開裂,就是相當典型的舯部跨浪時舯拱變形超標,此後佩裡級針對舯拱問題進行了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