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回家,和村裡春元伯、賴小哥上山採艾,說起一段“南”姓的起源,和大家分享一下。
春元伯介紹說,今年,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了我們村子三次,探討“王”姓和“南”姓的關係,基本考證出沁源“南”姓是靈石“王”姓的後裔的一支。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村子的名字是“南莊”,顧名思義,村子裡大多數人都姓南。直到十幾年前,為了體現村民追求富裕的共同心願,村子改名“富村”,當年的元宵節鬧秧歌中,村民還編了一首秧歌,第一句我至今記得,是“南莊改富村,真是得人心”……
我們村和沁源其他村子的南姓,分為四門,共同的祖先,叫做“南林”,南林有四個兒子,代代相傳到如今,村子裡每戶南姓人家,都知道自己是哪門的,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門的族譜後來中斷了,只有第三門的,有一個後代耗費巨資(大概五六萬)把族譜記載到了現在,現在族譜還在沁源石臺村的一戶人家儲存著。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我們村聯絡,也看到了這些族譜。
至於南林之前的事情,村子裡的人就都不知道了。直到今年,王家大院後代尋訪到了我們村。
王家是靈石大族,王家大院記載著王家曾經的輝煌。王家的族譜一直儲存到現在,在後人整理族譜的時候,發現一件事情,王家某一代,也是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老四的後人都在族譜上列的清清楚楚,只有老三的後代空無一人,只知道老三的名字叫“王林”。老三王林的後代到哪裡去了呢?王家後人開始了尋訪。
王家老三失蹤的年代,正是明朝永樂年間,而永樂年間,山西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遷徙大移民,“洪洞大槐樹”即是當時大遷徙的聚集點。山西是主要的移民遷出的地方,謹舉幾例:
《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明太宗實錄》卷37載: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明太宗實錄》卷40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鬥”c
《明太宗實錄》卷103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明太宗實錄》卷106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宮等寬閒之處,佔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在王家後人尋找這個老三的時候,在民間聽到了這樣一種說法,當時王林不願意遷徙,就隻身翻過山從靈石到了今沁源境內(當時還屬於靈石境內,靈石和沁源毗鄰,以山為界,歷史上,如今的沁源很多鄉鎮都是靈石縣的屬地),後來就在今天南莊所在的地方定居,改姓為南,名字未變,稱為“南林”,其居住的村子就叫做“南莊”,其後代就是如今沁源的南姓四門。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了沁源,先在魚兒泉一帶尋找南姓的人,大家說沁源南姓起源於南莊,就輾轉找到了我們村。經過訪談對比,發現王林和南林在歷史上的時間大致吻合,姓不同而名同,基本推斷沁源南林即靈石王林,沁源南姓為靈石王姓之後裔。
之後,王家就自作主張,講沁源南姓全部列到 王家族譜內,沁源的南林,原來竟然是王林,是當年修建王家大院的人,是王家大院的正式傳人。王家還把南姓中後代發展的好的要了照片,在族譜中加以介紹。
這段傳奇背後的歷史事件,史實證據,都還需要更多的發掘和考證,如果有王家或者南家後人有興趣,可以做更多的尋訪和研究,也許可以還原一段家族史的真相。
端午回家,和村裡春元伯、賴小哥上山採艾,說起一段“南”姓的起源,和大家分享一下。
春元伯介紹說,今年,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了我們村子三次,探討“王”姓和“南”姓的關係,基本考證出沁源“南”姓是靈石“王”姓的後裔的一支。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村子的名字是“南莊”,顧名思義,村子裡大多數人都姓南。直到十幾年前,為了體現村民追求富裕的共同心願,村子改名“富村”,當年的元宵節鬧秧歌中,村民還編了一首秧歌,第一句我至今記得,是“南莊改富村,真是得人心”……
我們村和沁源其他村子的南姓,分為四門,共同的祖先,叫做“南林”,南林有四個兒子,代代相傳到如今,村子裡每戶南姓人家,都知道自己是哪門的,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門的族譜後來中斷了,只有第三門的,有一個後代耗費巨資(大概五六萬)把族譜記載到了現在,現在族譜還在沁源石臺村的一戶人家儲存著。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我們村聯絡,也看到了這些族譜。
至於南林之前的事情,村子裡的人就都不知道了。直到今年,王家大院後代尋訪到了我們村。
王家是靈石大族,王家大院記載著王家曾經的輝煌。王家的族譜一直儲存到現在,在後人整理族譜的時候,發現一件事情,王家某一代,也是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老四的後人都在族譜上列的清清楚楚,只有老三的後代空無一人,只知道老三的名字叫“王林”。老三王林的後代到哪裡去了呢?王家後人開始了尋訪。
王家老三失蹤的年代,正是明朝永樂年間,而永樂年間,山西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遷徙大移民,“洪洞大槐樹”即是當時大遷徙的聚集點。山西是主要的移民遷出的地方,謹舉幾例:
《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明太宗實錄》卷37載: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明太宗實錄》卷40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鬥”c
《明太宗實錄》卷103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明太宗實錄》卷106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宮等寬閒之處,佔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在王家後人尋找這個老三的時候,在民間聽到了這樣一種說法,當時王林不願意遷徙,就隻身翻過山從靈石到了今沁源境內(當時還屬於靈石境內,靈石和沁源毗鄰,以山為界,歷史上,如今的沁源很多鄉鎮都是靈石縣的屬地),後來就在今天南莊所在的地方定居,改姓為南,名字未變,稱為“南林”,其居住的村子就叫做“南莊”,其後代就是如今沁源的南姓四門。靈石王家大院的後人到了沁源,先在魚兒泉一帶尋找南姓的人,大家說沁源南姓起源於南莊,就輾轉找到了我們村。經過訪談對比,發現王林和南林在歷史上的時間大致吻合,姓不同而名同,基本推斷沁源南林即靈石王林,沁源南姓為靈石王姓之後裔。
之後,王家就自作主張,講沁源南姓全部列到 王家族譜內,沁源的南林,原來竟然是王林,是當年修建王家大院的人,是王家大院的正式傳人。王家還把南姓中後代發展的好的要了照片,在族譜中加以介紹。
這段傳奇背後的歷史事件,史實證據,都還需要更多的發掘和考證,如果有王家或者南家後人有興趣,可以做更多的尋訪和研究,也許可以還原一段家族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