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