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祁華勝

    電視劇《天道》是豆豆所著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有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對於芮小丹的死亡存在較大爭議,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為什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我們看。

    首先,悲劇的套路就是反轉,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況且豆豆在寫作中嘗試透過文筆下的人物反思當下,透過佛學、基督、甚至是傳統文化的一些精神核心賦予主角芮小丹和常人不一樣的地方。

    人設搭建過程中,芮小丹最大的人物就是按照天道意志去“表現”不可思議不是不能想象,而是容不得你思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理迴圈,因果報應。

    芮小丹的死亡是突出“主題”的重要方法,因為要詮釋“遙遠的救世主”這個主題,芮小丹沒有救自己選擇救眾生,選擇救自己的最終都沒能成功,得救之道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嚥,是覺悟,覺是知道、知覺、知識,以及知性,悟是智慧,是自在和超脫。

    今天的話題是芮小丹的死是不解之謎,丁元英不勸不可思議,甚至原著中“自殺”和電視劇中“失血過多”,都是“你懂得”原因,那麼《天道》芮小丹生存智慧不被人苟同,因為我們做不到真正“放下”。

    01、活在當下,順勢而為

    首先芮小丹是不管天道思維和客觀規律的,所以這句話是不適用芮小丹的,即使丁元英也未必就順勢而為,丁元英造勢、借勢、馭勢,不見得一定要順勢而為,順勢而為的前提是知道勢在那?以及勢變化的軌跡和過程,更重要知道現象背後的本質和真相。

    理性人人可知,但人人未必能用理性解決問題,就好比錢能解決絕大多數問題,但是通常有一些事情是錢解決不了的,我們要學的不是用錢解決問題,而是其他方式,學會其他方式百利無一害,依賴錢去解決,很容易出現戲劇性一幕,而且跌跟頭。

    感性思維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維,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因為他太善良,不是,本質上我們“老實人”的原因是感性,願意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們認知的世界也不一定全然是理性,也不全然是感性,多情劍客無情劍,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個情字把男女之間關係拿捏的恰到好處,感情和愛情都不是靠理性來經營的,相反更多是感性,因為女性感性,講不了道理,只能曲線救國。

    02、芮小丹怎麼做到心無掛礙,自在的呢

    芮小丹是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的人,她不信豐社會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她更善良,喜歡用自己身體丈量世界,讓她生命的每一個毛孔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和環境的溫暖。

    芮小丹的厚重體現在博愛眾生上,她的慈悲就像“大地之母”用愛哺育天下眾生,誰還記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但是我們寧願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更有慈悲,蒼天有眼,一定是天不藏奸。

    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失敗的男人背後有一群敗家的娘們,這就話不對,丁元英沒遇到芮小丹就世俗意義上成功了,可是他心沒安住,直到遇到芮小丹,他才明白天國的女兒不僅僅在音樂裡,還在現實裡,只不過此女只因天上有,人間拿能幾回聞。

    03、如名、如是、如來,都建立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

    芮小丹不是聰明,是一種苦行僧一樣修行的人,她不熱衷去賺錢,爭名奪利,放佛世俗中所有可以爭的物質都與她無關。

    她的真性情以及內心的那個真我才是她追求的東西,無我境界就是天國境界,我執、法執、眾生執、以及無明,她不在乎自己執念,別人看法,以及世俗的觀念還有自身的愚昧和無知。

    一種聽從自己本性、本心的人,一個人實事求是到這個地步,一定能夠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原本我們是有智慧的,只是因為世俗太髒,眼窩子太淺,容易被洗腦,容易被欺騙,容易被假象所矇騙,更容易陷入自欺欺人的謊言和阿Q精神勝利法當中。

    04、放下有多難,得到前提是捨出去

    很懂東西我們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我們面對的不過生老病死而已,但是我們怕,但是怕不解決問題,庸人自擾而已。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人要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為自己活太狹隘太自我,太自私,我們要給自己靈魂留塊地方,為更多人活著而努力。

    因為只看到自己容易坐井觀天,我們需要更大的格局和智慧來看世界,因為世界不僅僅只有我們自己而已,還有花草樹木,還有藍天白雲。

    《天道》芮小丹生存智慧不被人苟同,因為我們做不到真正“放下”

    我們不認同芮小丹無非兩點,小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黃福海硬拼,小丹明知可以活而不活,普通人是無法坦然面對死亡的,因為本性難移,人的本能對死亡是恐懼和不安的。

    芮小丹為什麼什麼都不怕,因為她有一顆強大的心,當雙腿被炸傷之後,她面對的不是生死的問題,而是她自己是不是心安的問題。

    那一刻她明白了,永恆的愛戀一直在心裡,丁元英愛的那個人也在心裡,不能因為她的殘軀破壞她在丁元英心中的形象,而且活著的意義已經找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就是這樣,是人就得敢人乾的事,放下不是禪,不是悟,而是智慧,是如來,更是對自己人性、人格、自尊、自我的尊重。

    向死而生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灑脫,一種不羈,笑看風雲,難道不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擔心OPPO Reno5 Pro效能不夠,有沒有865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