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裡巴吉
-
2 # 新農思維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農業文化遺產,以中國為為例,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從古至今偉大的勞動人民在勞作中得出的一系列的經驗,它屬於文化範疇,為此,對於農業文化遺產,我們就應該繼承優秀的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為此,對於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要求做到保護繼承,推陳出新,從而使的農業文化遺產在優秀的內容得到繼承的同時又能夠迸發出時代的力量。以下為個人總結。
我們從對傳統耕作技術與經驗、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製度、農耕信仰、特有農作物品種等進行保護和價值挖掘,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該用具及辦法相對應時代的合理性,達到當下啟發創造,日後教育作用;價值挖掘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
-
3 # 歐比旺羅克
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古國,農業歷史悠久、農業遺產豐富。在農業生產文化方面,強調天人合一思想,敬天畏地、勤勞儉樸,發明並使用了農家肥,形成了自足的碳迴圈、氮迴圈體系;在品種上,中國幾乎擁有所有作物生長所需水份、熱量、Sunny、土壤的組合條件,作物品種多樣性資源得天獨厚,特色品種繁多,各具特色。
作物和牲畜是人工選育的結果。人工選育的程序遠比想象的快,狼成八哥犬是人工選育的結果,鯽魚變成水泡金魚,是從宋朝開始的。
以上世紀80年代為界,以前農民種植自己留種子,選擇標準是哪棵西紅柿、哪個茄子、哪棵玉米、哪株豆角、哪株香瓜好吃,留下種子繁衍,其後的人工選擇標準主要是高產,再後是由種子公司供應,原生鄉土大規模斷代,十八趟苞米、火茄子、荷包豬幾近絕跡,標準化、制式化農產品大行其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機械、化控產品進入農業,農業革命席捲全球,工業化思維在改造傳統農業的同時,同質化、制式化的農業生產覆蓋了參差多型的傳統農業,無數獨具特色的品種、耕種方式滅絕或失傳,其中生命力較為頑強、碩果僅存的就是農業文化遺產。
回到本題,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最重要、也是最緊迫的事情就是搶救和保護本土種植、養殖品種,延續幾千年培育起來的優良動植物基因,在現代大農業的邊緣,給傳統農業和鄉土品種留下一席之地,鼓勵差異化農業生產,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
回覆列表
鄉村振興政策之下,可多角度發現農業文化的當代價值,以一村一品為例,談我的經驗。十年前,我到莽山辦農場,為了養出一頭不用激素和抗生素的豬,我到山裡去訪問,有八九十的歲瑤族兄弟告訴我山裡過去養豬的方法,我就去嘗試復原,用了五年時間,培養出放牧豬,叫做莽山黑豚,現在成了當地名產。
瑤族兄弟告訴我,山裡的老輩人養豬,都是放開養的,有豬圈,沒有門,豬早出晚歸,一天喂兩餐,出門前喂一次,隔夜的淘米水合點谷;回來喂一次,農作物的雜料。母豬跟山裡野豬常在一起,會帶回小豬仔回來。有老人家說,放在山裡的豬比現在圈養的香!根據口述,我從湘西找來了鐵骨豬,放在莽山,果然跟野豬配種了,老輩人喂的隔夜淘米水,已經自然發酵,於是我就用麥麩玉米進行發酵投餵,豬窩建在山裡,也不關門,也是早晚喂兩次。現在,莽山黑豚終端價超過¥100元/500克,帶動了一個村,成了宜章縣的名片。
這是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