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弘祐著史閱文

    淮水東南闊,無風渡亦難。孤煙生乍直,遠樹望多圓。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唐·白居易《渡淮》

    縱目長湖水,空濛遠接天。不風還激浪,無雨亦生煙。大賈千檣集,長堤一線懸。那堪回首憶,魚鱉泣當年。——清·王春芳《洪澤湖遠眺》

    這兩首古詩的寫作時間,跨越千年,而描寫的地方,同是現在的洪澤湖一帶。千里長淮,匯於洪澤,昨日滄海桑田,今朝煙波浩渺。

    淮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地質時代,洪澤湖卻是年輕的湖泊,今天意義上的淮、湖匯一的浩渺“天鵝湖”,真正形成的歷史僅有八百餘年。洪澤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淮河流域環境的劇烈變化,尤其是南宋以降七百多年的黃河奪淮史,對於黃河、淮河、大運河等河流的變遷產生深遠的影響。伴隨著洪澤湖的出現、擴大和氾濫,淮河下游的很多古代城鎮遭到滅頂之災,漢代始建的臨淮郡城、富陵縣城,唐代興起的泗州城,還有繁華千年的洪澤古鎮等都沉淪入湖中,黃、淮、運河交匯處的甘羅城、淮陰故城、清河縣城等也因洪濤而被廢棄。歲月悠悠,洪澤湖歷經滄桑劇變而成今日之模樣,千秋興替,幾多世事滄桑,古城興廢,不禁使人心懷“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黍離之悲。唐宋以前,洪澤湖並不存在,今天的洪澤湖東南部和盱眙觀音寺、洪澤蔣壩等地區,在唐宋以前,廣佈一些規模較小的湖澤,如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淮河在盱眙附近,自西南至東北方向,衝破盱眙-龜山諸丘麓的阻隔,穿過這些湖泊形成的窪地,納匯泗水等河流,在蘇北雲梯關逶迤注入黃海。

    隋大業元年(605),隋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即汴河。汴河自洛陽經過汴州(今河南開封)、穿過今河南省東部、安徽省東北部,綿延而至今江蘇省盱眙縣淮河北岸的古泗州城,穿城而過,注入淮河。同年,自山陽(今淮安市淮安區)到江都(今揚州),連線淮河和長江的邗溝運河重新修浚。隋煬帝的御駕船隊浩浩蕩蕩地從東都洛陽沿著新修的運河前往江南。隋煬帝途經汴淮交匯處的盱眙,興建都梁宮,途經西晉鄧艾開闢的破釜澗(今盱眙縣北洪澤湖南岸周邊地區),時因大雨,洪水氾濫,遂改破釜澗為洪澤浦。“洪澤”湖名,由此而來。

    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東京留守杜充掘開黃河大堤,由此拉開七百多年的黃河奪淮史。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在河南陽武(今河南原陽)決堤,滾滾濁流衝至山東梁山泊因地形限制而分為兩支,南支洪流與泗水匯合,一直向南流入淮河下游的清口(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南碼頭鎮附近)。自此以後,黃河奪淮之禍,更加肆虐。數百年間,黃河挾帶大量泥沙傾瀉在蘇北平原上,黃淮合流以後的淮河下游河道逐漸被抬升,淮河入海通道不暢導致淮水倒灌,常年氾濫成災。淮河下游兩岸的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逐漸匯聚成湖,洪澤湖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危害日益加重。直到明清時期,萬頃洪澤,氾濫江淮,愈加一發不可收拾。

    為治理水患,歷代在洪澤湖區域便修築有堤壩等水利設施。明代後期,黃淮水患日益嚴重,治河名臣潘季馴以“蓄清刷黃”為方針主持對於洪澤湖的系統治理工程。其中,自萬曆六年(1578)開始,在洪澤湖東岸,從清口附近淮河之畔一直延伸到洪澤湖東南盱眙縣境內地勢較高的地方修築一道防洪堤,這就是著名的高家堰。明萬曆八年(1580)開始,高家堰連年加固,一直延續二百多年,先是在北段改建石砌工程,以後逐步向南砌築。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北起淮安府清河縣馬頭鎮(今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南到盱眙縣蔣壩鎮南的湖邊岡阜(今江蘇省盱眙縣觀音寺鎮堆頭村一帶),全長近七十公里的高家堰全面築成。明清兩朝“蓄清刷黃”成就了高家堰這樣的古代水利奇觀,但也使洪澤湖成為著名的“懸湖”,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淮河下游的自然環境產生劇烈的變化。水無定勢,汪洋恣肆,再加上滾滾而來的黃河泥沙在黃淮運交匯處累年推積,徹底改變了黃淮平原乃至洪澤湖區的地理面貌。

    “蓄清刷黃”成就了古代水利奇觀,但也使洪澤湖成為著名的“懸湖”,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在高家堰大堤南端的三河口(今盱眙觀音寺至洪澤蔣壩一帶)附近,清代水利部門修建了仁、義、禮、智、信五個減水壩,當洪水上漲時,用減水壩以分洪使洪澤湖水溢流至高家堰東邊的窪地中,以保護堤防,防止或減輕黃淮洪水險情。為了順應天意,朝廷選用具有封建傳奇色彩的“五常”對應於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以希望用次信條來防洪固堤,保障江淮。然而,世事難料,清咸豐元年(1851),淮水異漲,洪澤湖水溢位,高家堰南三河口“五壩”中的禮字壩被洪水沖壞,壩下衝跌出深潭,從禮字壩廢棄,濤濤湖水從決口處下三河口,向東注入寶應湖、高郵湖中,滾滾黃淮之水,輾轉而匯於長江。從此以後,淮河入江水道漸成雛形。

    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歸,于山東利津入海,結束了長達七百餘年的奪淮歷史。此後,凡遇淮河、大水年份,洪澤湖水東流入高郵湖、寶應湖而不能容納之時,三河口“五壩”悉數開啟,淮河洪水便彙集於高郵湖中,向南經淮揚運河在揚州以南三江營注入長江。而原先淮河下游入海之道,由於黃河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淮水無法透過,逐漸廢棄。淮水東侵,高郵、寶應、邵伯湖地區受淹,裡下河一帶往往淪為澤國,蘇北百姓的洪災損失慘重。

    新中國的建立,令祖祖輩輩江淮兒女“淮水安瀾”的夢想終化為現實。1951年5月15日,毛澤東在授予治淮委員會等單位的錦旗上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及洪澤湖地區的綜合治理進入新時期,淮河入江水道的整治和疏浚,也成為治淮工作的重中之重。悠悠秋風去,淮水自湯湯,洪澤湖的千年形成史已經成為一部“化滄海為桑田”的壯麗史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音文字怎樣才能轉換成文字?有什麼軟體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