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出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和馱運貨物的騾馬從條條道路向城裡進發;繁忙的汴河碼頭旁停泊著數條大船,其中有一條裝滿了糧食,一些人正忙著搬運;市集上一片熱鬧非凡,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騎馬出行的官吏,有挑擔前行的農夫,還有為商賈駕車的車伕……以長卷形式生動地記錄中國北宋時期城市生活的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早已為很多人所熟悉。因此,中國館裡那幅人會走、水會流、鳥會鳴的《清明上河圖》一開始便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目光。
動態的《清明上河圖》高6.5米、長130餘米,在12臺電影級的投影儀同時工作下,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週期,展現北宋時城市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可是,這幅《清明上河圖》究竟是怎樣“動”起來的呢?記者就此獨家採訪了展項負責方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展覽展示事業部總監於正,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人物:
動作表情都要像“北宋人”
“角色:車伕(挑夫A\挑夫B\轎伕\驢車伕\牛車伕……)、官府(官人\衙役\官吏\衙差……)……
單人角色動作:A61——站在屋頂上指揮的人、身體微微前傾、雙手在比劃著,A67——席地而坐道士模樣的人在演講,C08——眾夥計看著貨物表示稱讚、紛紛走向貨物前、開始搬運(中景)……”
於正告訴記者,具體制作時,首先需要先將人物的輪廓整個“摳”出來。由於原作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只是動態《清明上河圖》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摳出來的人物要保證逼真,需要進行一些後期處理。而為了不失真、並且符合北宋時代的特徵,水晶石創作團隊特意聘請了三位專門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專家共同把關,借鑑了當時的一些人情風貌、衣著裝束,從而讓這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既不失古本的韻味,又能符合動態《清明上河圖》的巨幅影像要求。於是,便有了分門別類的表格關係圖,將圖中出現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種動態表情、行動變化交代清楚,給技術處理做好“打底”。
也正是有了這些紛繁複雜的基礎資料做底,加上技術的輔助,才能同時使幾百個不同的人物、動物可以完成從A點到B點的動態行徑,而不出現任何差錯。
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出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和馱運貨物的騾馬從條條道路向城裡進發;繁忙的汴河碼頭旁停泊著數條大船,其中有一條裝滿了糧食,一些人正忙著搬運;市集上一片熱鬧非凡,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騎馬出行的官吏,有挑擔前行的農夫,還有為商賈駕車的車伕……以長卷形式生動地記錄中國北宋時期城市生活的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早已為很多人所熟悉。因此,中國館裡那幅人會走、水會流、鳥會鳴的《清明上河圖》一開始便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目光。
動態的《清明上河圖》高6.5米、長130餘米,在12臺電影級的投影儀同時工作下,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週期,展現北宋時城市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可是,這幅《清明上河圖》究竟是怎樣“動”起來的呢?記者就此獨家採訪了展項負責方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展覽展示事業部總監於正,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人物:
動作表情都要像“北宋人”
“角色:車伕(挑夫A\挑夫B\轎伕\驢車伕\牛車伕……)、官府(官人\衙役\官吏\衙差……)……
單人角色動作:A61——站在屋頂上指揮的人、身體微微前傾、雙手在比劃著,A67——席地而坐道士模樣的人在演講,C08——眾夥計看著貨物表示稱讚、紛紛走向貨物前、開始搬運(中景)……”
於正告訴記者,具體制作時,首先需要先將人物的輪廓整個“摳”出來。由於原作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只是動態《清明上河圖》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摳出來的人物要保證逼真,需要進行一些後期處理。而為了不失真、並且符合北宋時代的特徵,水晶石創作團隊特意聘請了三位專門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專家共同把關,借鑑了當時的一些人情風貌、衣著裝束,從而讓這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既不失古本的韻味,又能符合動態《清明上河圖》的巨幅影像要求。於是,便有了分門別類的表格關係圖,將圖中出現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各種動態表情、行動變化交代清楚,給技術處理做好“打底”。
也正是有了這些紛繁複雜的基礎資料做底,加上技術的輔助,才能同時使幾百個不同的人物、動物可以完成從A點到B點的動態行徑,而不出現任何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