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人嘯劍
-
2 # 甜美小姐姐
在二戰初期的時候,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可以稱得上是亞洲第一。尤其是日本軍隊的單兵作戰能力的強大,讓世界各國都感到震驚。按道理來說,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應該是上下一心,但是日本的海陸軍卻一直內鬥不斷。
日本海陸軍內訌不斷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歷史原因:日本海陸軍的前身分別是薩摩藩和長洲藩,兩個藩國明治維新以來就爭端不止,誰也不服誰。第二是發展戰略問題:日本陸軍認為應該效仿德國,以陸軍為主同時海軍為輔,對外擴張戰爭時應該以陸軍為主;日本海軍卻認為應該效仿英國,以海軍為主同時陸軍為輔,對外擴張戰爭應該以海軍為主。第三是資源分配問題:日本屬於島國,因為本國內部資源缺乏從而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因此新獲得的資源得分配就存在著爭端。日本陸軍因為數量龐大想要分配到更多的資源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日本海軍卻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更多的資源進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陸軍重點之爭就是日本初期的戰略走向到底是南下還是北上。北上進攻蘇聯,從而與軸心國德國建立聯絡。另外就是南下攻佔東南亞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援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是陸軍理論佔據優勢,諾門坎一戰使得日本見識到了蘇軍的厲害,認識到北上的艱難。因此海軍的理論佔據優勢從而發動了東南亞戰爭。在這之後,日本陸海軍依然爭端不斷。隨著二戰的結束,日本也就被撤銷了陸海軍。現在日本的國防主力為陸軍自衛隊和海軍自衛隊。
一、陸軍和海軍分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教育方式也完全不同西方列強開始侵略日本以後,日本的反應相當快。在很短的時間內,日本就結束了將軍幕府的統治,明治天皇開始親政。在推翻幕府統治的過程中,長州藩與薩摩藩都立功不小,明治天皇當然要知恩圖報。問題來了,這兩個地方勢力有著源遠流長的世仇。明治天皇也沒有能力化解,最終也只能把這兩大勢力徹底區分開。它們分別控制著剛剛組建的新式陸軍和海軍,當時日本的國力還很一般,經費十分有限。究竟優先發展哪一個軍種的問題,在御前會議上吵了不止一次。北洋水師的到來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始終優先發展海軍。陸軍建設是相對滯後的,認真的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武器水平要強於日本陸軍。
長州藩奇兵隊,近代日本第一支現代化陸軍。相對於倒幕派的軍隊和幕府軍隊,奇兵隊拋棄了門閥和封建等級制度。將武士-平民編組在一塊。接受西方軍事體制和訓練。日本而後的軍隊都是在長州藩奇兵隊的經驗上編制而成的。所以在戊辰戰爭後,日本就有了“長洲的陸軍,薩摩的海軍”的說法。
二、日本陸軍和海軍沿用不同的教育機制和管理機制
日本海軍完全學習於英國,英國是絕對的海洋第一強國。而陸軍起初學習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法國一敗塗地,日本轉而學習德國。日本陸軍在軍隊建設上轉而學習德國以後,新的問題就來了。為了保住軍隊的質量,日本必須與英國、德國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英德兩國在歐洲處於對立的局面,日本必須在二者之間選擇一個。最終在英國的不斷拉攏之下,日本加入了英國陣營。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第一次矛盾激化起於日俄戰爭,日本海軍認為是自己全殲了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而陸軍認為自己對抗了將近50萬俄軍。雙方都感覺自己的功勞最大,似乎他們並不是一個整體。
三、戰略發展方向和資源方面的差異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因此一直計劃對外擴張。在控制了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以後,日本下一步戰略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海軍感覺那樣的話自己將毫無用武之地,因此主張佔領東南亞。起初出於各方面的原因,日本只能選擇北上。但是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軍隊被蘇軍一頓暴打,日軍的傷亡接近5萬人。此戰以後,日本認識到蘇聯不好惹,海軍得意洋洋的看笑話。在此之後,二戰爆發,德國軍隊橫掃歐洲大陸。法國投降以後,英國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它們均無力顧及東南亞的殖民地。海軍方面極力慫恿南下,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資源供給之後,大本營決定南下。
-
3 # 靈魂使者
1945年7月,日本的戰敗已經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即使到了這一步,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也在相互死磕。當時日本軍隊的總數還有700餘萬,其中海軍150萬,陸軍550萬。海軍要求向英國那樣海主陸從,而陸軍則要求像德國那樣陸主海從。雙方誰也不願意讓步。最後的結果是各幹各的,到了8月份,各大國已經形成了夾攻之勢。海軍認為應該停戰,而陸軍要求鏖戰到底。其實海陸軍之間的矛盾絕不僅僅是這幾年的事情,它是80年相互內耗的結果。
一、陸軍和海軍分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教育方式也完全不同
西方列強開始侵略日本以後,日本的反應相當快。在很短的時間內,日本就結束了將軍幕府的統治,明治天皇開始親政。在推翻幕府統治的過程中,長州藩與薩摩藩都立功不小,明治天皇當然要知恩圖報。問題來了,這兩個地方勢力有著源遠流長的世仇。明治天皇也沒有能力化解,最終也只能把這兩大勢力徹底區分開。它們分別控制著剛剛組建的新式陸軍和海軍,當時日本的國力還很一般,經費十分有限。究竟優先發展哪一個軍種的問題,在御前會議上吵了不止一次。北洋水師的到來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始終優先發展海軍。陸軍建設是相對滯後的,認真的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武器水平要強於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在80年時間裡,為何一直在相互內鬥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在80年時間裡,為何一直在相互內鬥
二、戰略發展方向的差異,資源問題導致了又一次矛盾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在80年時間裡,為何一直在相互內鬥
為了掃除一切隱患,日本海軍首先襲擊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這一舉動雖重創了美國海軍,使其在半年內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但也把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提前拉進了戰爭,美國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啟以後,戰爭的形勢隨後發生了大逆轉。截止1942年年底,美國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這時日本的局面非常的尷尬,海軍需要更多的大型戰艦,而陸軍急需更新武器。如果說海軍還能與對手放手一搏的話,那陸軍就是慘目忍睹的情況。日本陸軍的武器水平與美蘇德等國的差距十分明顯,它也就欺負一下亞洲國家。但為了海上運輸線的暢通,日本把主要精力用於海軍建設。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在80年時間裡,為何一直在相互內鬥
三、到了最後的時刻,海陸軍還在爭奪最後的指揮權
1944年底,日本海軍主力已經消耗殆盡。日本一方面組織神風敢死隊衝擊美軍艦隊,另一方面號召國民發揚玉碎精神。到了這一步,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希望自己能夠力挽狂瀾。雖然日本無力打敗美國,但是保住日本本土問題不大,雙方都希望做最終的功臣。尤其是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他曾經做過天皇的侍從官,一心一意要與美軍血戰到底。美國方面估計如果佔領日本要付出100萬以上的傷亡,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兩枚原子彈先後在日本開了花,日本並不知道美國究竟有多少原子彈。再加上蘇聯出兵東北,切斷了日本最後的指望。最終日本裕仁天皇宣佈投降,隨後日本海陸軍全部繳械投降,相互死磕的局面結束。
-
4 # 歷史百科芝士
在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當年,陸軍出身的軍官,如果被調進了海軍,那註定沒有什麼前途。兩個軍種不僅在資源上進行爭奪,甚至在國家軍事戰略上也是互不相讓。到了二戰的末期,為了爭奪本土的防禦權,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同樣爭的不可開交。那麼,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為何會有這麼嚴重的仇恨呢?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19世紀的日本,到處都是割據一方的大名們。天皇雖然高高在上,但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的手裡。這些地方上的大名相互進攻,就如同唐朝的藩鎮割據一樣。長州藩和薩摩藩都是其中的一個,這兩個集團本來就有矛盾。在19世紀後期的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堅持擁戴天皇,而薩摩藩起初支援幕府將軍,後來才倒向了天皇。眾所周知,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
當時,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鬥,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鬥爭。海軍與陸軍的爭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戰場上的相互拆臺。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圍攻旅順港,但是久攻不克。海軍的態度是可以給陸軍一點炮火支援,陸軍則寧可發動步兵大沖鋒,也不接受海軍的炮火支援。在很多戰役中,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除了戰場上的內鬥,陸軍與海軍的矛盾還體現在戰略佈局上。日本陸軍希望向北佔領俄國的遠東地區,到時候自然是陸軍說的算。海軍則希望佔領東南亞,與美英等國爭天下,佔領東南亞肯定需要海軍的力量。因此在30年代,日本朝野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情況。日本製定的戰略部署,一會要北上,過了一會要南下,始終沒有固定清楚的套路。到了二戰期間,兩大軍種的矛盾還體現在對資源的爭奪上。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每一點資源都有精打細算。但是日本陸軍與海軍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比如陸軍需要足夠的坦克,海軍則需要建造航母和戰列艦。雙方經常發生矛盾,最後自然是海軍佔據了上風。在二戰結束之後,美軍發現日本重型坦克的樣品,坦克的效能非常不錯。但是日本陸軍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因為鋼鐵都被海軍搶走了,陸軍根本沒有足夠的鋼鐵生產坦克。著名的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到了二戰的最後階段,日本已經一敗再敗,開始部署本土防禦。直到這個時候,陸軍和海軍還在爭奪本土防禦的指揮權。在各大國的聯合打擊下,日本最終選擇了無條件投降。按照各大國的要求,日本不能擁有軍隊。直到這一階段,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才畫上了句號。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日本軍隊,美國軍隊中的海軍與陸軍也曾經出現矛盾。
-
5 # 鐵男說經濟
二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很多,但最重要的矛盾是戰略矛盾,即是否應該發起針對美國的軍事打擊。
這並不是日本“北上”與“南下”之間的戰略矛盾,而是日本陸軍在無法實現“北上”戰略,選擇“南下”戰略後才與日本海軍發生的。
其反對理由非常簡單,打不過!
日本民族具備超強的執行力,其忍耐力也不在我們之下,但其缺乏戰略制定能力是致命的,因此總是在“出色”地解決一個麻煩之後,製造出一個更大的麻煩。
-
6 # 我叫小明
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開始要追溯到倒幕運動,倒幕運動的兩大主力是長州和薩摩兩個藩,幕府運動被推翻後兩者輪流執政,在此之前兩者之間就矛盾重重,兩者輪流上臺之後國家權力的爭奪就更加激化,日本的近代陸軍發源於長州,海軍發源於薩摩,所以兩個派系兩個政權為了爭奪自己的利益就會互相內鬥。
2.兩個派系的階層不同,海軍大多是出生於富商貴族家庭,是有錢人玩的兵種。陸軍大部分都是中下層階級,很多武士階級,兩者都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中堅力量,互相看不順眼。在淞滬會戰是海軍就沒有支援陸軍,各自為戰。
3.路線不同,陸軍走的是德國路線,海軍走的是英國路線,所以陸軍親德,海軍親英美,後來陸軍代表東條英機出任首相,海軍被打壓,中途島海戰之後海軍就再也沒有輝煌了,二戰之後海軍差不多全軍覆滅。
回覆列表
以前有這麼一句話就是一個日本人是一條蟲,三個日本人是一條龍。這句話就是形容日本人團結,但是日本的海軍和陸軍這兩大勢力絕對是勢同水火,難以共存,就算是打仗時,都會給對方使絆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最早源自日本戰國倒幕戰爭中藩鎮之間的矛盾,後來其中兩大藩鎮的長洲藩主要控制陸軍,而薩摩藩則是主要控制海軍。他們之間本來就是世仇。為什麼是世仇呢?公元1867之前,當時還是德川幕府時代,長州藩人主張武力解決外中國人的經濟侵略問題,而薩摩藩人經歷了薩英戰爭,深知單憑現在的力量不可能打敗英國等國的經濟侵略,所以發展實業工業,兵工廠,大形勢下長州藩武力解決問題的方案已經失去市場,所以長州藩發動政變,薩摩藩參加了幕府對長州藩的鎮壓(1864禁門之變)。所以結下血海深仇。
他們各自建立起自己的控制機構,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比如造飛機,他們暗中較勁,看看誰更厲害。又比如陸軍會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廠製造船隻潛艇,甚至是航空母艦。而海軍為滿足自己遠遠超過陸軍的石油需求,海軍用特殊手段,它威脅陸軍如果得不到需要的石油,就扣留所有發往日本的郵輪。
至於軍事戰略,陸軍和海軍各有各打算,海軍堅持南進,陸軍主張北上,海軍的山本五十六不想和英美為敵。而陸軍的東條英機要和德意聯盟打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