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侃

    北洋艦隊的炮彈主要是包鉛彈。這種炮彈臨用時需要灌鉛咬合膛線在出膛時自旋以產生陀螺效應增強彈道穩定。這種彈主要以實心為主,也有一些內裝有黑火藥。時人在電報書信中稱“開花子”的,就是指這種內裝黑火藥的包鉛炮彈。但因為外面用以自旋的鉛皮阻擋,擊中目標後往往外面的包鉛和彈體破片粘在一起,極大地減弱了爆炸威力。

    反觀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時早已淘汰包鉛彈(鉛套彈),其炮彈普遍採用以下瀨火藥做裝藥的所謂徹甲榴彈和鍛鋼榴彈。下瀨火藥是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一種黃色火藥,爆炸威力比同為黃色火藥的TNT炸藥還要大,並且在爆炸中心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所以當日艦擊穿定遠艦時,“洞口宛如一個噴火口,火勢極為猛烈”。而反觀日艦方面,則鮮見中彈大火的記載。唯一的特例是,旗艦松島號在被一發305毫米炮彈命中,但其情形也沒有如此劇烈。

    因此,日艦之炮彈不但彈道穩定性較中國包鉛彈為優,而且因為裝藥先進,其威力遠大於中國同口徑炮彈。這樣一來,中國儘管大口徑火炮數量佔優,但艦隊平均射速慢於採用速射炮的日本艦隊4-5倍。又因為日軍裝甲普遍較薄,北洋艦隊中等口徑火炮都能在3000-1000米左右輕鬆擊穿。而在這一黃海海戰炮戰平均距離內,日艦的中等口徑速射炮也可以擊穿除定、鎮艦之外的全部北洋軍艦。這樣,中國大口徑炮的穿深優勢蕩然無存,所發炮彈威力遜於日軍。

    從軍事角度總的來看,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裝備在總體上不如日本人,如大口徑火炮等處於優勢的地方,又因炮彈落後及當時瞄準、射擊技術等原因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二是各艦協調指揮存在問題,這點與艦速、加速度、轉彎半徑上的劣勢結合,導致北洋艦隊在與日艦的戰鬥中,不能完成應完成的戰術動作。

    (參考李驍衡《淺論黃海海戰》)

  • 2 # 曹老師xixi

    甲午黃海海戰戰敗,是多方面因素綜合而成的,武器只是原因之一。下面對比對比中日艦隊的裝備:

    火炮

    甲午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大口徑火炮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大口徑火炮數量是日聯合艦隊的2倍還多,尤其是定遠鎮遠的305mm火炮,是日聯合艦隊望塵莫及的。但是19世紀末正值世界海軍裝備大革新時代,已經不是大口徑火炮時代了,取而代之的是半自動中小口徑速射炮,對比北洋艦隊,日聯合艦隊速射炮有155門以上,北洋艦隊只有12門左右,相差了10幾倍之多。北洋巨炮雖強,但只能3-5分鐘才能發射一枚,日艦速射炮則是1分鐘3-5枚。炮再強,也是人操控的,面對日艦如雨而下的炮彈,北洋艦隊能開炮就不錯了。

    炮彈

    北洋艦隊裝備了開花彈和穿甲彈,但是以穿甲彈為主,穿甲彈不能爆炸,只能穿透敵艦護甲,想要造成敵艦傷害,還必要要打到敵艦吃水線以下,想擊沉敵艦難度很大,相比開花彈傷害更大,不僅能造成敵艦傷害,而且對敵艦的船員傷害也很大,只是北洋由於各種原因,開花彈裝備不足。而日艦除了有常用開花彈和穿甲彈以外,還裝備了日本自己原創的下瀨火藥,下瀨火藥不僅具備普通炮彈的爆破力能力,而且下瀨火藥還能造成大面積的燃燒,最高溫度達到千度以上,可以點燃鋼鐵,在實際黃海海戰中,日艦的下瀨火藥對北洋艦支的傷害巨大,根據材料記載,倖存的靖遠艦回到港口時,被燒的幾乎只剩鋼架。

    這還不算北洋艦隊的武器老化,彈藥不足等因素,因此甲午黃海海戰,單從裝備來說北洋艦隊想要勝利難度是很大的,最終北洋戰艦戰沉5艘,日艦未沉一艦的結局告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水果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