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家女在田園
-
2 # 赤腳的苦行僧
從從事的工作和為人處事的風格中得來。能力決定層次,處事決定圈子。這其中以人為主,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
3 # 靈魂流浪者D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並且在現代社會想要幹成一件事,需要一個團隊,需要人。這時候有個問題,人從哪裡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出一個古老的話題—人脈關係。
我認為“接觸”是人脈關係的必要條件。如果只是加過微信,哪怕是透過電話往往雙方彼此並沒有很深的印象。這就是為何大部分人總是在工作之餘跑社交場的原因,見過甚至一起坐下來喝過一杯茶,吃過一頓飯,和只停留在通訊錄裡的人,在我看來是有本質區別的。
同宗
“同宗”在本文的意思泛指“親戚”,並非一定要同一個宗室。作為五種關係中的最早出現的一種關係,親戚是一種你"天然無法拒絕"的關係,正因為這種"天然無法拒絕",所以親戚關係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非常好,比如幾乎每個人都會記得一個小時後除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特別好的一個親戚;要麼交惡直至斷絕來往,在知乎上“熊孩子”和“討人厭親戚”兩個主題總是能在不經意中出現在你的時間線。
大部分人應該有父親方親戚和母親方親戚,如果再分細一點,可以分為爺爺方,奶奶方,外公方,外婆方。如果是已婚家庭,那麼這個關係引入的人脈數量將再上升一倍。由於上一輩沒有計劃生育的限制,一般會有幾個叔伯姑和舅舅阿姨,所以整體來說由這種關係產生的人脈數量是非常多的。
親戚關係是五種關係中最嚴肅的關係,古今中外,都有透過聯姻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成為一家人,才能成為同一個利益集團。
同學
“同學”在本文中泛指由早年求學階段認識而發展的人脈,受你的學歷影響,學歷越高同學越多。我曾在參加初中同學會的時候,有個老同學,飽含深情得對我說:“班長,你們有大學同學,甚至研究生同學,但對於只是初中畢業的他,初中同學是他唯一的同學”。細想確實,小學可能是太早了同學群都拉不起來,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義務教育階段過了之後,有太多兒時的夥伴由於家庭,成績等各種原因,可能這輩子就留在村裡了。
初中,高中,大學三種同學,往往是大學同學關係最密切,一來時間比較近,甚至畢業時的場景歷歷在目;二來由於是同專業,很多同學成為了同行,在工作上甚至都有交集;三來對於留在大學城市的同學,往往是週末社交圈的最佳人選。初中和高中兩種就要看情況了,像我就是初中同學走得比高中同學要近一點。相比大學,初中和高中做的都是無差別的初等教育,所以和工作交集都不大,但是初中往往是同一個鎮上的,而高中需要到縣城去讀書。對於同一個鎮上甚至同一個村上的,過年過節回家可能遇得到,或許還能打個招呼,不要小看一個招呼,在微妙的人際關係中,一個招呼足以把一個處於遺忘邊緣的人重新拉回記憶。對於高中就不一樣了,沒有“同專業同行業”兩大因素在職業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的合併,且過年過節也沒個機會碰面,結果就只能從朋友圈的點贊之交漸漸地往邊緣人脈遠離。
除了上文說到的同窗意義的“同學”關係,其實還有一類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老師。老師作為至少比你年長一輩的人,他自然而然比你有更長的人生經歷,很多時候這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源。
同行
作為五種關係中,最重要且最直接的一種關係,隨著工作經歷的增長,這部分人脈也會逐漸增長。說它“重要”,是因為絕大多人脈就是用來解決工作,事業上的問題;說他“直接”,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處於行業中某個特定領域,那麼特定領域的問題這些特定領域的人自然會更加容易幫得上忙。
這一型別的人脈按照行業地位的高低,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行業地位比你高的,比如你的上級,你的老闆,行業領袖,這些都是你潛在的貴人。那些你四處碰壁,焦頭爛額的事情,可能這類人只需要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參考《我的前半生》“羅子君調企劃部事件”中老金和賀涵兩個人;第二類是行業地位和你相近的人,比如你的同事,這部分人可能是你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人,甚至你在十一長假後回公司上班的唯一動力都可能是“回去見見那些可愛的同事”;第三類是行業地位低於你的人,比如你帶的剛入行的應屆生,這些人都是“投資型”人脈,明日之星,參考《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對馮寶。
同好
“同好”中的“好”的意思是愛好。每個人的生活除了為工作謀生奔波,總會留下一處角落來安置你的興趣愛好。比如《魔獸世界》同一個公會的玩家為了交流遊戲心得會拉一個群;週末一起踢球的小夥伴為了方便下次一起約球會拉一個群;某次戶外活動為了同步訊息拉的群,這些群最初的目的和主題可能是純粹的,但是久而久之這些群都會變成茶餘飯後的聊天群。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因為同一個愛好走在一起,特別珍惜彼此的友誼,在交流溝通層面也在一個頻道,所以偶爾這些人能和你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同鄉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各行各業,甚至一個高校中,都會有熱心人組織同鄉會,以期在陌生的組織中能互相抱團取暖。在早年,由於語音不通,所以同鄉互相扶持的案例舉不勝舉,尤其是在上海灘和香港電影中更為普遍。這些年普通話的普及加上通訊的發展,“地球村”的概念都已經出來了,所以語言的屏障已被打破,同鄉更多的只是一種親切。所以在五種關係中同鄉關係相比其他關係,顯得較弱。
最後,我們應該正確看待“人脈資源”。既不要誇大,盲目追逐人脈,也不要忽略人脈資源在特定場合特定時期的作用。
自古以來,人脈永遠只是錦上添花,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有更多優質人脈;能夠做到雪中送炭的,我們稱他為“兄弟”。
回覆列表
先不要問人脈從哪裡來,不是有句話叫做,自己沒本事認識誰都沒用嗎?只要你真夠優秀,蝴蝶自來。不是有句話叫做,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嗎?這個社會很現實的,最重要的先修煉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