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朱學派
-
2 # 手機使用者宣德
不知這一句是否是聖人所言!子曰!食色性也!
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識,認為孔子所言,食色性也!是把性色當飯一樣去享用,更是把性色,當作是一種精神和物質,享受的一種追求,幾千年來人們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
餘修道多年,總感覺那些在人之上的,那些聖人大德,所行所言必有深意,如若不然,那跟俗人又有何種區別。食色性世,餘以為!若是把性當飯吃的時候,會有性命之憂也!這也正附合,佛家所言,色乃刮骨剛刀,多食性命不保也!上善!
-
3 # 學動春風
孔子被人曲解的話,應該說還是不少的。箇中原因,一來跟流傳時間久遠有關,輾轉相授,難免走樣;二來恐怕跟大眾的一種心理有關,就是:對於名人的名言,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觀點去理解。
我們這裡可以簡單舉一個例子,以作管窺。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就是“學而優則仕”。
一般來說,這句話 ,常被人們作為鼓勵熱衷功名的讀書人好好學習將來好走向仕途的警語,說是一個人如果學習成績好、學問好,就會被朝廷任用做官。比如,說XX平時業務精通、學問好,終於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往往會跟著補充一句:“學而優則仕”嘛!
事實上,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可能完全不是這個樣子。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第十九》,本來是子夏說的,不是孔子的話。但是,因為收編在《論語》中,大多數人不僅張冠李戴,把這句話算到孔子的頭上,而且想當然地理解成上面那樣的意思。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四十多歲,很有個性,也很有學問,並且很有思想。據史料記載,孔門的許多學問和典籍,都有賴於他的傳授。晚年因為喪子,甚至哭瞎了眼睛。僅在《子張》25條語錄中,就記有子夏的語言13條之多。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完整的面貌是這樣的: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當我們完整地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恐怕發生曲解的機率就不會那麼高了,因為,這時候我們再把句中的“優”理解成“成績突出”就講不大通了、“當官當得好就去學習”這樣的話就顯得費解了。所以,讀書,最怕斷章取義。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曲解這兩句話,恐怕是因為錯誤地理解了句子中的這個“優”字。翻看一下字典我們就可以發現,“優”不僅可以當“優良”“優秀”講, 還可以當“空閒”講。這句話,子夏的本來意思是說:做官(如果)還有餘力,就應該去學習;學習(如果)還有餘力,就可以去當官。
還有人根據“仕”可通“事”,把這句話解釋成“做事有餘力就去學習,學習有餘力就去做事”。這樣一來,簡直跟當官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北宋的邢昺在疏解《論語》時,則說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仕官行己職,而悠閒有餘力,則以學先王之遺文也;若學而德業優長者,則當仕進以行君臣之義也。”估計,現代人“學習成績好就可以當官”的理解,大約就是從這裡來的。
-
4 # 陳廣逵
先說兩個成語“愚不可及”和“老而不死是為賊”(包括“老而不死”這個成語)。
“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孔子說:“甯武子在國家有道時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就顯得愚蠢。他的聰明勁別人可以趕上,他的裝傻別人就趕不上了。”
這裡的“愚”本是“裝傻”的意意,而不是“愚蠢”的意思。
這章產生了成語“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原意是“裝傻別人趕不上”,如今已經成為純粹的“愚蠢得別人趕不上”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用今天的語言通釋這段話就是: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候。孔子說:‘年紀小的時候就不恭順兄長,長大了又沒沒給人留下像樣的語言,老了還不死,這就叫做害人精。’用手杖敲著他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緊承前文“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而來的,“是為賊”是針對原壤的一系列不是——“不孫弟”“無述焉”、沒有是處卻“不死”而說的。後世有人斷章取義,單獨把這“老而不死”與“是為賊”連起來,誤以為是孔子對老年人的一種侮罵,顯然違背了孔子的原意。
這段文字產生成語“老而不死”和“老而不死是為賊”,都是斷章取義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回覆列表
孔子之言,被曲解誤讀的,太多了。
最典型的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很多人認為,孔子此言是歧視女性。這是斷章取義。
孔子的原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孔子本意是,因為女性小心眼兒。你對她過分寵愛,她就恃寵而驕。逆疏遠她,她就埋怨你不關心她。
怎麼辦?應對之策有二:一是寵愛她,到不能過分寵愛她。要把握好度。二是包容她多一點。
丈夫對妻子包容六分,妻子對丈夫包容四分。這才完美。
孔子反對丈夫對妻子包容十分,妻子對丈夫一絲也不包容。
除此之外,還有君君、臣臣。很多國學盲稱,孔子此言是維護君臣等級,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派胡言。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三綱理論的,是韓非子。孔子認為,‘’君叫臣死‘’的無道之君,必須誅殺。
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是君道與君主,臣道與臣子。即首先,以君道的標準要求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要求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左傳》中,有一則衛靈公不君的故事。不守君道的衛靈公最終被弒。孔子不書弒君者之名,而是書‘衛人弒其君’。依據春秋筆法,此為貶諸侯——君主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