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小妍

    紙質媒體的存在意義,其實是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建設的。一自從東晉時期紙基本上取代了簡牘到上個世紀後期新媒體的出現,紙質媒介一直是傳播史上最重要的資訊載體。在這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紙質媒介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傳播功能,而是以其載體的特殊性建構著人的精神情操、審美情趣,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生命,與人類產生了緊密的聯絡。

    相比起讀紙質版的書,特別是新書中特有的怪好聞的紙香和油墨味,從網路、從電子出版物中獲取他在紙質媒體中得到的快樂,幾乎是不可能的,起碼是難上加難。我們無法想象書房裡只有一臺電腦、一摞光碟;更無法想象一個讀書人一邊喝茶、抽菸,一邊操作著一臺現代化的閱讀器。不是這種情形不可能出現,而是人難以改變他的審美興趣、閱讀習慣。

    不要說傳統、習慣這類東西不會隨著人的消亡而消亡,就拿現在的青少年來說,他們不讀紙質書嗎?儘管他們從小學甚至學前起就接觸新媒體,也還是紙質書刊的使用者,而且也受著喜歡紙媒的祖輩、父輩的影響。他們生活的是一個新老媒體共存的時代。中國青少年的閱讀空間雖然被新媒體佔據了一大部分,但若說他們已經與紙質媒介絕緣也是不合乎實際的。

    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靈活動態、簡捷直觀、資訊豐富、傳播迅速、不受時空限制、傳受雙向互動,等等。人們給予了它高度的評價。不僅認為它是文化傳播史上的一場劃時代的革命,而且認為它體現了人對偶然性的克服,能增強人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甚至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人們實現了自由和平等。這類觀點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任何科學技術都是一柄雙刃劍,這在今天已經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新媒體有著自己的傳播特徵:網路語言顛覆了傳統紙媒的詩性敘述方式,而採用一種新型的技術性的表述話語;網路頁面常常充斥著簡捷直觀的影象資訊;複雜的社會歷史現實被拆解成了一個個孤立的事件;區域性資訊傳遞為全息式取代;傳受互動模式使批評失去了沉澱的時間,成了即時性話語。這種簡單化、平面化、模式化的傳播—生活方式被昆德拉稱為“縮減”,實施著“縮減”功能的正是與新媒體有著本質的相同的傳播媒介。

    我們不否認新媒體的優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紙質媒介的衝擊力,而且是巨大、持久的衝擊。但因此就斷言傳統紙媒終將為新媒體所取代,還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據。紙質媒介與人的血肉相連的關係證明了這一點。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任務不在於使媒體之間相互取代,而在於使媒體服從人的生存之需要。畢竟,媒體只是承載傳遞資訊的工具。

  • 2 # 新媒體運營汪

    首先,先正面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管是什麼時代,紙媒都是有存在的必要!

    第一,紙媒的絕對權威性!大家也明白,在移動端時代,新媒體工具運作下的資訊良莠不齊,有真有假,而且造假成本或者說謠傳成本及其低!然而紙媒,憑藉其資訊釋出的多重稽核等程式,在內容的真實性上就是新媒體等工具

    第二,內容的相對真實性更高!對比新媒體內容的創作,原創的往往會相對比較少!紙媒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記者或者內容創作人員透過大量的採編製作而成,然後經過層層審稿才得以最終釋出!所以,紙媒的內容真實性會比新媒體的內容真實性更高,也是對比於新媒體內容創作和傳播的低門檻!

    目前比較容易理解和明白的就是這兩點,其實還有更多,不過相對層次比較深,就不做解釋

  • 3 # 初始值

    即便只是為了少數人,紙質媒體存在依舊還有其意義。不能因為汽車已經高速發展了,就認為腳踏車存在沒有意義了;更不能因為嚐到無紙化辦公,就認為紙質檔案沒有存在必要。事實是,自行依舊有其市場,紙質檔案依舊是最具有法律效益的檔案。

    其實,我就是想說,不同年齡段的人獲取新聞的方式。比如:18到29歲的年輕人,幾乎不看報紙也不聽廣播,年輕人讀報紙幾乎見不到,聽廣播就更沒有了。在所有年齡段裡,年輕人看電視的比例也是最低的,而百分之80的年輕人會使用網站和社交媒體來獲取資訊,廣播也是有聲讀物佔比大。紙媒當中的報紙以及廣播、電視大部分時間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最愛。

    資料統計總是存在偏差,但至少可以證明,紙質媒體還有自己的市場,雖然很小。紙媒,也不只是報紙之類,雜誌也算是其中,其實讀紙質雜誌的年輕人還是很大的,至少我就看到很多,這和5G時代關係不大。

    另一個考慮紙質媒體有沒有必要的原因,大概是以為紙質媒體未來的生存空間很渺茫,在4G時代就因為電子媒體的發展,導致了紙質媒體每況愈下,5G時代肯定還會有更大沖擊。但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電子媒體,重要的都是資訊,只要資訊的價值不變,紙質媒體就有存在的意義。即便看圖、看影片的人更多,但文字作為比資訊的表現形式,其權威性、長久性、儀式感依舊佔據更大優勢。

  • 4 # 氰島

    我認為,紙媒是何種媒體形式都替代不了的,它像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習慣。是的,當前3秒便可以下載一部電影的5G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非凡的數碼體驗,可我依然堅信“紙媒永生”這個觀點。

    紙媒是經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它能綿延到今天,在未來也不會走向滅亡。沒有人會不需要資訊,只是載體在改變。

    當下新媒體不斷髮展,我們早已透過螢幕瞭解資訊,可無法否認的是紙質與觸屏感終究有所差別,生活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每天都有大量資訊遞送到你面前,來不及思考,來不及作出判斷,這時紙媒更能突出其優勢,且很多人熱衷對書籍的收集亦能證明觀點。一些受過良好教育、懂得獨立思考的精英們一定是對紙質書籍有著需求的。

    再聯絡當代國家實際,學生的各種書籍雜誌報刊不可能一併換為電子裝置,這反而影響了他們的思考與深刻閱讀,並不是促進教育的絕妙方法。

    雖然肯定了紙媒的永生,但仍需要紙媒企業調整戰略,不被新媒體世界淘汰出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鵜鶘3比0領先開拓者,隆多場均送出12分12助攻,他對鵜鶘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