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高讀史

    麻布袋,草步袋,一代不如一代,這是我們對明代皇帝的基本認知。明代,除了太祖和成祖,也就仁宗、宣宗、孝宗比較拿的出手的出手。其他皇帝都比較奇葩。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01開國皇帝的素養

    朱元璋是歷史上最底層出身的皇帝,文化素養不高,剛當上皇帝時也只看一些不入流的韻書和雜書,在解縉等人的建議之下才以儒家思想為根本。他的文化造詣雖不高,但重在愛學習,所以素質還可以。但總體而言,他對文化的重視是不夠的。文化的基因是有傳承的,所以朱元璋的後代都不太愛學習,反而喜歡一些普通百姓的東西,比如木匠皇帝,比如貪玩的武宗。

    02制度的架空

    朱元璋是公認的勞模,他為子孫後代考慮了一切需要考慮的問題,制定了《明皇祖訓》。子孫只需要按照他預定的模式走下去就可以了。為了消除相權的威脅,他乾脆廢除宰相制度。為了控制人口和稅收,制定了裡甲和黃冊制度。明代的大多數制度都是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制定和完善的,祖宗家法,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所以,朱棣以後,制度實際已經慢慢架空了皇帝。皇帝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維持國家機器運轉就可以了。明朝的制度,說不上太好,也說不上太差,很少有人能撼動,哪怕是張居正。就拿萬曆來說,他可看出來了,他只能依照既有的制度消耗自己的一天,無法發揮一點自己的創造力,所以,他消極戴工了。消極怠工後,國家機器依然能正常運轉。

    03皇子的教育問題

    皇位接班人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縱觀整個明朝,太子的教育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就拿孝宗來說,他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一生只愛他的皇后,可是,他卻因為太忙了忽視了他唯一的接班人——武宗教育的教育問題,或許,他的內心深處,就沒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皇子的教育因為共同宮廷和朝堂的都在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一點,萬曆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堅持要立鄭貴妃的兒子而和大臣僵持了多年,導致皇太子無法接受治國的教育,一直影響了好幾代皇帝。

    總而言之,明朝皇帝的素質受制度和教育因素的影響最大,清代重視對皇子的教育,所以清代的皇帝的綜合素質都比較高。這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歷史教訓:制度牽引著人才的走向,教育決定未來。

  • 2 # 文史劉磚家

    明朝於1368年開國,1644年亡國,始於太祖朱元璋,終於明思宗朱由檢,歷經共16帝。這裡面,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有英才大略,是治國理政的好手,其他皇帝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太大的建樹。我認為世人感覺其窩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性格軟弱,信奉儒道,理想豐滿,思想保守,無治國理政之才。

    由於前朝皇帝權力過於強大,往往導致繼任者無所建樹,其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朱元璋的繼任者明惠帝朱允炆和朱棣的繼任者明仁宗朱高熾。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兒子,因為恪守孝道被朱元璋賞識,即位後信奉儒學,實際上沒有治國理政才能。一心想做一位有建樹的皇帝,於是下令削藩,但是沒有成功,反而引發燕王朱棣叛亂,靖難之役後不知所蹤。在位不到四年就被叔叔趕下了皇位。明仁宗朱高熾也因為儒雅和仁愛受皇帝喜愛,在位不到十個月就猝死了,死因不明。在位期間基本延續了其父親朱棣的治國方略,無所大的建樹。

    二、皇帝無能,宦官專權,政治腐敗

    明朝後期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宦官專權。因為宦官專權導致國家罹難,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熹宗朱由校。明英宗是“仁宣之治”開創者明宣宗的長子,9歲即位,因為年幼無知,有“三楊”輔政,但是在“三楊”去世後,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脅迫英宗親征,致使英宗被俘,發生了皇帝被被抓的“土木堡之變”。就在此時,朝中大臣傭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直到1450年才被放回。回來後一直被囚禁於南宮長達七年。直到1457年,透過奪門之變,奪得皇位。一個無知的皇帝寵幸了一個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被擒,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另一個聽信宦官的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他在位期間任用宦官魏忠賢,信心讒言,罷黜有才能的大臣。同時由於魏忠賢把持朝政,導致黨爭越來越激烈。

    三、胸無大志,貪財好色,荒淫無度

    其中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載垢、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這四任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貪財好色,荒淫無度。其中明武宗朱厚照是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31歲就身亡。明穆宗在位七年,死的時候也只有36歲。明神宗即位後不管朝政,自己深居宮中,縱情享樂。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不到一個月就因荒淫無度身亡,死的時候只有31歲。由於這些皇帝荒淫無度,不理政事,所以導致政治腐敗,民怨四起。

    評語: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開國皇帝都是比較開明有建數的,因為他們深知得天下的不容易,因此在建國後都有一番作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王朝的發展,制度上的有勢已經不復存在,新的矛盾凸現,如果在這時候還因循守舊,不進行改革,勢必會積累更多的矛盾。表面是看是這些皇帝能力不足,無所建樹,其實是王朝自身發展的矛盾逐漸凸現,以達到了人力不能挽回的局面。

  • 3 # 桐石媽

    明朝其實是一個很有研究意義的朝代,各人感覺並不是窩囊,而是大勢已去!指的是封建思想的程序發展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說的明朝,明朝的官是很難做的,舉個普通的例子,當官的貪銀60兩,就是死刑。君王不信當官的,也不信世家,那還能相信誰呢,就有了東廠,西廠,錦衣衛,最後其實就只有信宦官,明朝從鄭和開始權利就很大了,到後來的宦官當政就是後果。

    另一個說明朝皇帝並不窩囊的原因是,明朝是沒有和親的公主的,這可以從側面來說明了一個問題,若是真窩囊那後期的皇帝完全可以用和親來達到一定安穩的目的。

    若是明朝不滅,有可能後期變成君主立憲制,再到後來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個人感覺明朝後期的皇帝是不窩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鵰英雄傳》中的“華山論劍”,具體是怎麼進行的?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