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念遠方的人14

    應該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征服準噶爾汗國,改名為“新疆”,意思就是新的疆土。自從康熙,雍正以來,對清朝最大的威脅被消滅。並且平定了西南土司的叛亂,使改土歸流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清朝全盛時期,領土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清朝對新疆、西藏、內外蒙、臺灣、實現了真正的治理,而非名義上的擁有。這樣即便是現在也無法達到。元朝和清朝對中國版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總有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視而不見,固執地認為只有漢族人掌權所建立的政府才能代表中國。這是狹隘的民族偏見,也可以說是種族歧視。

  • 2 # 風過無痕1024

    謝邀!!!清朝維持其疆域與其他王朝略有不同,因為本身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根基不靠,終清一朝歷代皇帝皆有戰事,維護帝國的統治的戰爭基本分三個階段,首先是從入關開始到康熙二十年,主要作戰物件是漢族反抗勢力,從康熙二十九年到乾隆二十四年,主要作戰物件是西北少數民族,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戰爭為帝國後續的延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嘉慶朝經歷了天理教起義,雖然一度有近百人打進皇宮,但對帝國整體的影響不大!其次就是從道光皇帝至慈禧太后期間一系列同列強之間的對外戰爭,最後就是太平天國運動以及鎮壓西北迴亂的內部戰爭!從清朝的戰爭史不難看出,滿族以八旗強大的戰鬥力為依託,利用其高超的政治手腕,或利用少數民族鎮壓漢族起義,或利用漢族鎮壓少數民族反擊,或依託滿漢蒙藏等各族人民對抗西方列強!所以很難說是哪一個人對清國疆域的貢獻最大,因為維護清朝疆域的戰鬥貫穿了清朝整整十二位帝王!把這個殊榮給任何一個人,都是對其他人的不公!

  • 3 # 德全不畏

    我認為清朝能夠維持東北地區、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疆域,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擁有了土豆、番薯和玉米這些農作物。

    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多次開疆拓土,但是因為新領土無法耕種而不得不放棄。

    歷史上漢朝打到了貝加爾湖,然後又撤回中原,沒有一絲一毫佔據這裡的打算。漢朝的西域之所以能劃入版圖,是因為西域有通商的稅收,要不然早就放棄了。即便如此,漢朝也耗盡了數代人的積蓄,到了崩潰的邊緣。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以謝天下。

    唐朝武功之盛不下於漢朝,設定了安西都護府和安北都護府,這些地方成了唐朝的沉重負擔。最後,這些地方都放棄了。

    明初,軍隊數次深入蒙古高原,打敗蒙古軍隊。然而明朝對草原卻沒有領土方面的要求,打完仗立即就撤了。顯然,明朝此舉也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

    明朝永樂年間,在東北地區設定了努爾幹都司。由於東北苦寒,只有南邊的遼東半島可以種植莊稼,北邊的種植業很發展不起來。因此,明朝對努爾幹都司不夠重視。到宣德年間,努爾幹都司基本上就荒廢了。

    但是,明朝對遼寧半島這塊農業區重視極了。把遼寧半島劃入山東都司,和傳統漢地一視同仁。後來後金禍害遼寧半島 ,明朝就拼了,舉傾國之力討伐。可見,明朝擴張的慾望也是很強的。

    由此可知,作為農耕民族的我們只對適宜耕種的土地有辦法弄好了。

    清朝和以往的朝代一樣,軍隊初期的戰鬥力很強,打下了廣大的領土。和以往不一樣的是,直到滅亡,西域,蒙古高原,東北地區竟然一直拿在清朝手裡。那麼,清朝為什麼辦到了以往朝代辦不到的事?

    很多人把清朝的疆域與清朝的勇敢聯絡在一起,其實這個觀點這是錯誤的。清朝只是前期軍隊戰鬥力強,後期對外打不過西方國家,對內打不過農民起義軍。清朝疆域也是前期打下來的,後期對列強也是不斷的割地賠款。

    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都一樣,前期都很厲害。就連重文輕武的宋朝,在趙匡胤時都能橫掃天下。可見,清朝沒有比其它朝代更勇敢。而之所以能守住這麼大的疆域,主要是得益農業技術的發展,以及玉米、番薯和土豆這些農作物的推廣。

    明朝時,農業技術已經相當不錯了。以前荒蕪的遼東半島,此時已經被漢人開發成了富饒的農耕地區。後金正是在佔據遼東半島後,依靠這裡的糧食和人口才強大起來的。清朝入關時,軍中一大半都是漢人。

    明朝晚期,從海外傳入玉米、番薯和土豆等農作物。尤其是其中的土豆,耐寒耐旱耐貧瘠,並且產量高,堪稱是威力極大。土豆的威力有多大呢?

    據專家考據,現在華南虎的瀕危就是土豆造成的。土豆傳入中國以前,華南虎在貧瘠的深山老林中尚能存活。土豆傳入後,人們發現以前不能耕種的貧瘠的深山老林中。土豆不但可以種植,還能高產。

    於是,人們種植土豆到了了幾乎所有的地方。華南虎的生存空間被人類侵佔殆盡,淪為了瀕危物種。

    在北方,土豆也長得很好。蒙古高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前或乾旱、或寒冷、或貧瘠而無法耕種或很難耕種的地方,現在都有了很高的糧食產量。既然這些地方能耕種產糧食,漢人就能在那裡生存和生活。那麼,守住這些地方就不難。

    清朝的邊疆地區,從始至終,漢人數量是不斷增加的。

    清朝末期,外蒙的庫倫城。也就是現在的烏蘭巴托,有漢人將近20萬。要知道,外蒙比內蒙自然條件惡劣的多。一個庫倫就有這麼多漢人,想必內蒙的漢人更多。

    在其它地方,情況怎樣呢?蒙古高原一樣,青藏高原和西域的漢人數量同樣大增。在東北地區,漢人更是成了主體民族。有了這麼多漢人存在,清朝自然能保持住疆域。

    相反,如果沒有土豆這些農作物。那麼,東北地區的北部、蒙古高原、西域和青藏高原就不會有糧食產出。這裡的駐軍和官員所需的錢糧,要遠途運輸而來,從而會成為清朝政府的嚴重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很可能會鑑於經濟壓力。不得不依照前朝慣例,放棄這些地方。

  • 4 # 秋蘭青青綠葉紫莖

    我認為該是以張廷玉為首的一幫子漢臣,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漢人和滿人的矛盾衝突才沒有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內部的相對穩定才是清朝掌控大片疆域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鑄鐵平板生產工藝流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