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 can borrow at a negative interest rate, I ought to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that," he tells U.K. magazine MoneyWeek.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borrowing, it would seem, heavily and investing in anything that yields a positive return."But, "that isn"t happening anywhere," Shiller notes. "No country has that. . . . Even the corporate sector, you might think, would be investing at a very high pitch. They"re not, so something is amiss."And what is that?"I don"t have a complete story of why it is. It"s a puzzle of our time," he maintains.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來分析一下經濟學中最常見的幾個錯誤。一般大學裡的微觀經濟學或者西方經濟學課程都會講授上面這張供給-需求曲線圖。供給曲線(上圖中藍色)向上傾斜,意味著價Grand SantaFe高,願意提供該物品/服務的商家越多。而需求曲線向下傾斜,意味著價Grand SantaFe高,對該類物品/服務的需求會越少。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就是所謂的均衡點:在這一點物資或者服務的價格和數量達到平衡點。這個需求-供給模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事實上沒那麼簡單。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在運用這個模型時最常見的錯誤:1. 混淆需求/供給線上的變化和需求/供給線移動的變化。首先來看這樣一個問題:
有一些朋友會選C,理由如下:如果人們的收入下降,那麼對產品(比如腳踏車)的需求會下降。如果對腳踏車的需求下降,那麼腳踏車的價格會下降。如果腳踏車的價格下降,那麼對腳踏車的需求會增加,而增加的腳踏車需求會拉高其價格。因此到最後腳踏車的價格到底上升還是下降是很難說的。上面的邏輯的錯誤之處在於這一句:“如果腳踏車的價格下降,那麼對腳踏車的需求會增加”。事實上腳踏車價格下降的話,不會增加需求(需求曲線不會變化)。真正變化的是在一定價格下的需求數量(即變動發生在需求曲線上,而不是需求曲線移動)。2. 混淆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有一些朋友會選C, 理由如下:如果奶油價格上升了,那麼冰激凌價格也會上升(因為其原料的價格上升了)。冰激凌價格上升後,需求會減少(因為冰激凌更貴了)。如果需求減少,那麼冰激凌的價格會下降。而價格下降後,會有更多的人吃冰激凌,因此冰激凌的消費量會上升。所以到最後冰激凌的消費量到底是上升還是下降是不確定的。上述邏輯的錯誤之處在於:冰激凌價格上升,只會改變在某一價格下人們吃冰激凌的數量,而不會減少需求(需求曲線並沒有移動)。在需求曲線沒有移動,而供給曲線上升(價格上升)的情況下,價格會上升,而消費量會減少。3. 混淆均衡數量和供給/需求的變化請看題很多朋友會選B-下降。理由是:因為建造的房子更多了,因此供給增加了,所以房價會下降。上述邏輯的錯誤在於:房地產開發商建造更多的房子,並不一定表明供給增加。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方說,這個城市一下子來了很多新移民,這些新移民都需要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看到了商機,於是順著他們的需求建造了更多的房子。在這種情況下,供給曲線沒有變,變得是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因此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數量和價格同時上升。事實上類似的錯誤不止大學生會犯,有時候搞經濟學的專家也會偶爾墮入這樣的陷阱。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Robert Shiller在接受英國Money Week雜誌採訪時說:現在歐洲的銀行利息這麼低,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借錢去增加投資。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無法理解的迷。
原文如下:
quote
"If I can borrow at a negative interest rate, I ought to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that," he tells U.K. magazine MoneyWeek.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borrowing, it would seem, heavily and investing in anything that yields a positive return."But, "that isn"t happening anywhere," Shiller notes. "No country has that. . . . Even the corporate sector, you might think, would be investing at a very high pitch. They"re not, so something is amiss."And what is that?"I don"t have a complete story of why it is. It"s a puzzle of our time," he maintains.unquote
讓我們回到上面提到的供給需求曲線來分析一下Shiller這段話。在市場中有錢的供給方(銀行存款)和錢的需求方(企業借錢去投資)。當兩條線相交時,會有一個均衡價格(錢的價格就是利率)。Shiller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利率足夠低,那麼根據需求曲線向下的特點,對金錢的需求量(Q)應該足夠高,那麼我們應該看到很多企業去借錢投資,經濟就會相應的增長。問題在於,利率低,也有可能有另外一個原因:即沒有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上圖中的需求曲線(紅線)會向左偏移。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均衡點會位於更低的價格,以及更少的數量。事實上如果經濟陷入通縮和滯脹的預期,沒有企業願意去借款投資的話,利率低只是一個結果,而非原因。因為大家都傾向於把錢存在銀行裡,而不是拿出來花掉(投資或者消費):所以錢的供給很高,而需求很低,造成均衡價格(利率)非常低,均衡數量(投資量)也很低。當然,央行一般的應對策略是增加供給(將供給曲線向右推移),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錢的價格(利率),同時鼓勵企業借錢進行投資。但是央行的措施是否到位,以及只靠貨幣政策/而沒有財政政策配套是否足夠等等,這些都是宏觀經濟中被廣為討論的有爭議話題。
當然我想強調一點,Robert Shiller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經濟學家。他的好幾本書(比如Irrational Exuberance)我都看過,深深為其折服。舉上面的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有時候看似簡單的經濟學,其實沒那麼簡單。如果想當然的去做自以為是的經濟分析,則很有可能墮入一些常見的邏輯錯誤。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