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靜而

    本人上有雙親下有子女,農民出身,受過高等教育,如今也算小有事業,說說我這樣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有兩方面含義,咱一方面一方面的說。首先是棍棒,也就是家庭教育時用不用暴力,不知道別人家,我家是用的,被父母家暴教育過也家暴教育過自己的子女,感覺這招做為家庭教育的終極招數還是挺管用的。但有一點,使用家暴這一招是有前提的,離開了這種前提萬萬不可用。那就是孩子的錯誤升級到質變的程度或者觸犯某種禁忌才能使用。記得我女兒小的時候一度脾氣倔強到了不能控制的程度,和她講了無數的道理,她也意識到這種脾氣如不加以控制,會影響自己的性情,然後我們就約定,以一個學期為期限,如果犯倔就捱揍,剛開始可能是兩天就挨一次打,慢慢的週期拉長,一個星期,一個月,足足經過一個學期,終於把這個毛病轉過來了。我打孩子從來不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氣,而是打之前和孩子做了充分的溝通,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捱打。這樣終極懲罰措施才會有效果。當然,我的棍棒從來都是為了懲戒孩子,讓他順利成長,而不是為了把他教成孝子。再說說孝子,我也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但我一直很反感孝子的提法,既不想做孝子也不想我的子女做孝子。當然,我和父母子女的關係還是不錯的,父母和我一起生活,衣食住行所有都是我自己負擔,並沒有要求兄弟姐妹分擔,我們家對父母是誰想盡多大的心盡什麼形式的心都可以,既要照顧父母的感受也要看自己的現實能力,既不和人攀比也不表白自己,我和父母說,我們對你們好,是因為你們把我們養大有這麼多年的感情,不對你們好是自己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不是為了做孝子。我對兒女也是一樣的說法,我說如果你們工作忙或者經濟緊張,就不用顧忌我們,想我們了就回家來看看,隨時歡迎,但不定規矩。父母兒女之間處的是感情,而不是道德綁架。所以棍棒和孝子之間,也許有一定的因果,但不是必然。

  • 2 # 369大叔

    很早就想談談這個話題了,現在網上有許多帖子,觀點不一。還有狼爸虎媽的種種傳奇,說什麼“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我就納悶了,如此反人性的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叫好?我的觀點是否定的。

    “棍棒”教育,實際就是暴力壓制,它的嚴重後果有以下兩種。

    一是把孩子變成小綿羊,溫順聽話,不敢反抗,表面孝順,實際是打掉了孩子的個性,剝奪了發言的權力,失去了人格的平等,培養的是沒有反抗精神的奴才,幾千年來的奴化教育,讓多少人失去了剛性,只會忍受。想想日本人佔領中國後,在旅社南京的兩次大屠殺,幾個日本兵就能把成百上千的華人趕往屠殺場,居然沒人反抗,難道不值得反思?

    另一種後果是把孩子逼成劉胡蘭。打慣了,他們會昂起頭,忍住淚,由你打,最後發現,打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能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對糾正錯誤沒有幫助,而更加叛逆。

    當然有時候,棍棒確實可以立即生效,似乎是讓孩子聽話的最簡單的方法,但只是表面的屈服,永遠比不上交心明理感化來的長久。

    有句話說得雖然誇張,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家長的話不中聽。這實際上是對家長提出的要求,要懂得孩子心裡,掌握教育方法,採取一定的教育技巧。其實,當老師也一樣,當我們舉起棍棒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宣佈自己沒有方法了,只好採取這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所以,為了孩子有個性,有精神,有健全的人格,最好還是遠離棍棒。

  • 3 # 愛吃芒果的木木老師

    首先這句話是一個衍生品,是個什麼東西的衍生品呢?是一本人人都應該看,可是又不好意思對外承認自己看過,甚至還會跳腳大罵的一本書—-《韓非子》。原話是這麼說的:“孝子不生慈父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強家無惡奴,慈母有敗子”。這兩句才是《韓非子》裡邊的原文,而“棍棒出孝子”屬於民科,就是民間解讀,帶有明顯邏輯錯誤的民間解讀。

    說了那麼多《韓非子》,《韓非子》到底是本什麼書?說穿了就是中國版的《君主論》,而且比《君主論》深刻得多,成熟得多,科學得多,那麼用民間解讀的方式來說,就是黑暗得多。這本書就是教人怎麼玩弄權術,使得君主可以穩穩地處於利益的交匯點上,說白了就是怎麼拉攏人,怎麼打擊人,怎麼扇一巴掌,然後再怎麼給塊糖,如何產生君主集權,如何分化瓦解臣子的抱團行為,如何制衡臣子的權力。這些東西雖然非常實際,非常實用,但是非常得不體面,領導們通常都是一邊熟讀一遍實戰一遍複習一遍批評這本書邪惡黑暗。

    咱們還是再繞回到教育的話題上來。棍棒肯定是出不了孝子的,這屬於民間的錯誤解讀,帶有明顯的邏輯錯誤。你爹打你打多了,就兩個結果,要麼把你給打傻了,打老實了,打懦弱了,打沒用了;要麼就是把你打叛逆了,打到心裡充滿仇恨,打到內心扭曲;暴力之行就這兩個極端,基本沒有懸念。

    我們還是要理解《韓非子》的原文,“孝子不生慈父家”,這句話非常藝術,人家並不是說“不生慈父家”=“用棍子打”,人家是說當爹的要有藝術,要像當領導那樣有藝術,別光顧著慈愛,慈祥了,要恩威並重,要有獎也要有罰,獎的時候要獎得明白,獎得痛快,罰的時候要罰得有法,罰得有理,罰得果決,罰得心服口服。這些事情都是藝術操作,也就是說因人而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標準,對於那些活潑得像個躲尾巴猴兒一樣的人,那你當然就不能以表揚鼓勵為主;對於那些生性就膽小謹慎的人,自然就不能以嚴苛為主基調,這時候就要主要抓著機會就表揚,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去鼓勵。對於那些反應敏捷,生性活潑的人,你不能一味地表揚,你要有嚴格的要求;對於喜歡沉思,反應略慢一拍的人,你又需要鼓勵他放開膽量去想象,不用著急得出結論,要有藝術。

  • 4 # 奕君312

    “黃金棍下出孝子”這是以往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一種常有方法,至今還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現在的孩子性格發展的多樣化和各方環境因素致使孩子各方發展不同,父母應因材施教,恩威並施,嚴慈並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在什麼都追求“快”的生活節奏下,90後是怎樣解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