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1]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2]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援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4]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5]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6]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7]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國籍
美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人物關係
秦惠箬
妻子
李中清
兒子
吳瑞
學生
吳大猷
老師
束星北
人物經歷
1926年李政道出生於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聯合中學畢業。
〔8〕學術活動
1943年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轉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大學。
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195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助理研究員,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員和講師。
1951年-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
1953-1960年曆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闢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8年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
1970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84年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
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為李政道舉行六十大壽慶典
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對映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
1986年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朱鎔基、溫家寶同志接見李政道
1988年任浙江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1990年成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董事會成員。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人物軼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人物貢獻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向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等!是中國重要人員。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1]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2]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援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4]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5]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6]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7]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國籍
美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人物關係
秦惠箬
妻子
秦惠箬
妻子
李中清
兒子
吳瑞
學生
吳大猷
老師
束星北
老師
人物經歷
1926年李政道出生於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聯合中學畢業。
〔8〕學術活動
1943年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轉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大學。
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195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助理研究員,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員和講師。
1951年-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
1953-1960年曆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闢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8年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
1970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84年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
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為李政道舉行六十大壽慶典
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對映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
1986年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朱鎔基、溫家寶同志接見李政道
1988年任浙江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1990年成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董事會成員。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人物軼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人物貢獻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李政道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向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等!是中國重要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