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境貧韓

    很簡單的問題你想複雜了,這個要說起來可就長了!

    首先朱重八得位不正,想當年朱重八隻是個要飯的和尚,而抗元也是因為加入了韓山童領導的起義軍,而韓山童自稱明王轉世,出場沒多久就被圍困了,留下了兒子小明王韓林兒繼續領導抗元大業。而朱重八則像是當年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的挾持韓林兒,並且溺死韓林兒奪得了老韓家基業,甚至最後建立王朝都要打著明的旗號就是從這來的,而韓林兒則是《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的原型。

    下面就繼續說,朱重八得了天下之後,按說漢家王朝和少民王朝的主要區別就是禮教上的束縛,因為少民王朝常年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繼承人方面就基本上選擇立賢而不立長。而漢家王朝一般來說因為禮教的束縛,在選擇繼承人上則是選擇長幼有序,一般選擇立長而不立賢!就像是為啥李世民要殺光兄弟囚禁父親啊?因為太子是他大哥李建成,他只是老二,皇帝的座位跟他沒關係,別看天下是他打下來的。

    而朱重八原本立的太子是長子朱標,結果朱標沒活過朱重八,早朱重八一步就跪了。按理說嫡長子掛了應該立嫡次子,然後按照順序往下排,就算是殘廢或者是傻子也應該有繼承權的。但是朱重八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直接越過這幾個兒子,立了皇太孫朱允炆,在朱重八蹬腿瞪眼了之後,於是朱允炆沒等皇位坐熱乎呢,就被幾個叔叔大爺的起兵造反了!

    當然朱老四朱棣靖難的名義是清君側,意思是朱允炆身邊沒好人,藉著這個名義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允炆卻神秘失蹤了,於是因為皇位來路不正,朱老四就試圖拉攏朱允炆手下最得力的助手方孝孺。結果方孝孺性格比較方正,怒斥朱老四,說:“別說誅我九族,有能耐你誅十族試試啊?”

    於是方孝孺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之後聽說朱允炆跑少林寺出家當和尚去了,結果朱老四一怒之下血洗少林寺!畢竟少林寺有前科,歷史上這些賊禿們就喜歡摻和政治,十八棍僧保唐王的故事相信你也聽過,後來李世民登基之後允許少林寺的和尚喝酒吃肉。所以之後就有了南北少林,也就是說一部分僧人跑路到福建去建了少林2寺。

    雖然沒抓住朱允炆,但是朱棣並不死心,畢竟老朱家從根上來說雖然皇位來路不正,但是畢竟是朱重八親自定下的皇位。而自己打著靖難的旗號奪走的皇位,話說如果朱允炆回來了咋整?

    後來的事你就應該明白了,又有錦衣衛打聽到說朱允炆出海了,去了海外。然後鄭和就開始帶著船隊下西洋,一直下到朱老四也蹬腿瞪眼了。這才覺得朱允炆就算活著也七老八十的了,回來奪皇位也沒啥意義了。於是所有的寶船都爛在松江船廠,所有的船工都遣散回家,所有的船圖海圖都鎖在兵部,記得當時兵部應該是劉大夏還是誰管吧!然後莫名其妙的兵部就走水了,一把火燒的毛都不剩了。

    當然說到這裡,就應該蹦出幾個獚漢、朙粉、漢服婊們說了,你是韃子吧!鄭和下西洋那是去宣揚國威的吧!你這是其心可誅吧!

    那老朽就簡單的說一下,老朽雖然是哈爾濱人,卻是根正苗紅的漢人,甚至身體裡還有四分之一的亞聖孟子的血統,對比你個印尼猴子來說,老朽漢人的不能再漢人了!再就是說宣揚國威,你們家宣揚國威不用禮部,不用鴻臚寺的官員,而是用一個閹人去宣揚國威去啊?閹人要麼在宮裡伺候,要麼下去傳旨,頂天了還是在你大明治下搞搞東廠這種見不得光的特務組織,用太監去宣揚國威?禮部和鴻臚寺都死絕戶了?沒人了?

    再就是宣揚國威,你瞅瞅鄭和的航線,都是衣不蔽體的原始部落,你跟猴子宣揚個屁國威啊?猴子懂得什麼啊?

  • 2 # 天珠彩陶唐卡

    鄭和開創的輝煌的遠航事業,隨著大明皇帝“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的詔令,大明帝國艦隊威武的帆影,就這樣從浩瀚寥廓的海面上連同客死他鄉的鄭和,一同消失了。

    鄭和下西洋不是以商業為目標,反倒是去彰顯大明德威,厚出薄入,招致朝廷內部以劉大夏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的反對,認為耗費巨資遠航,“廢銀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於國家何益……”他們不僅僅是抵制態度,而且深惡痛絕。

    由於劉大夏等朝臣對鄭和七下西洋的反對和痛恨,延伸到對鄭和航海經歷的《鄭和出使水程》檔案的深惡痛絕,先是藏匿,繼而銷燬。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料,在其狹隘的“愛國思想”驅使下,毀於一旦。中國古代史上一場歎為觀止的絕唱,就這樣滑稽的收場,留下不少謎團,令人扼腕嘆息。這些珍貴的資料不是被大明朝廷銷燬的。

    他們偏執的認為,當時時政的種種混亂和所有弊端,皆由鄭和七下西洋勞民傷財所導致。既然皇帝已經詔令停止,這些檔案存之無用,反而是禍根。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毀之,以拔其根”,絕患於後。(還有一種說法,海圖被劉大夏藏匿一直留在皇宮,並未被燒,而是毀在了清朝乾隆手裡。)

    但是不管怎麼,劉大夏都無權銷燬《鄭和出使水程》,鄭和七下西洋,是非功利害且不論,畢竟那是大明朝重大的國家行為,是重大的歷史事件。完全藏匿甚至銷燬檔案,是極端的,大有洩私憤的意味。確切的說,不是權力的鬥爭,而是意識形態的碰撞,是思想的角逐。

    正因為大明朝這樣一個不能見容於鄭和航海事業的政體和氛圍,認為鄭和下西洋乃“禍國殃民”,以至於劉大夏等不能見容於鄭和航海檔案。曾經顯赫的明朝艦隊也從此一蹶不振消沉於大海。鄭和下西洋,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影響之巨,組織配備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這是鄭和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更是歷史的悲哀。

    隨著鄭和下西洋活動的終止,中國政府將自己與當時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場隔絕開來。中國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也就這樣擦身而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間借貸的風險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