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張紙厚1.2釐米,問:7.2釐米有多少張紙?數學題目的解決,思維要求異,答案要求同
這道題目除了題主提供了兩種解答方法,一種是學生的,一種是老師的。
學生的演算法是先算出1釐米有多少張紙,再求出7.2釐米一共有多少張紙。
100÷1.2≈83.33(張) 7.2×83.33≈600(張)
老師看了這個演算法後,發現有約數存在,兩個答案都是約等於,那與本道題目的解答是不恰當的,所以就批評學生做錯了。當然老師也考慮到學生在分數表達上面不怎麼會,所以就推出了老師的演算法。先算出1張紙有多少釐米,再算出7.2釐米一共有多少張紙。
1.2÷100=0.012(釐米) 7.2÷0.12=600(張)
以上兩種方法在思路上都是準確的,學生的做法不恰當的地方是約等號出現了,這樣計算在答案上是不準確的,如果會分數表達可以用分數,但如果不會分數就要採用老師的方法。我設想老師可能知道同學們還不會分數表達,所以就推出他的做法。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理解到老師。
此外,我再給出一種方法,先算出7.2釐米有多少個1.2釐米,然後再求出7.2釐米有多少張紙。
如果還有其他演算法,大家都可以繼續去思考。
數學題目的目的不是說得出一個結果,而是說能不能把思路理清楚,那無論是老師的演算法,還是學生的演算法,都是幫助我們去解決數學問題,將思維理清楚的一種鍛鍊。
我們在解決整個數學題目的過程中,要保持思維求異、答案求同的思想,同時還要告訴學生為什麼錯,為什麼不能那麼去做,弄清楚了當然彼此就容易理解了。
有時候真不幸,我們確實會遇到思維受限的老師,他們會依據一定的標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確實受到思維的限制,但是他們並不是完全不講情理的人。
老師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可能會相對嚴肅,按照教學的標準統一去教學,不敢去突破,但是這些老師一樣會明白可以用其他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但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限制,有時是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時是具體的數字有偏差等原因。那家長是可以跟老師探討,或者可以告訴孩子,可以坦誠、靜心地與老師探討,讓老師看到學生與家長的禮貌。老師看見學生懂禮貌,尊重老師,那自然而然地會調整好心態,與學生好好談一談,講明白具體原因的。
與老師的接觸不在於如何與老師爭執答案的對錯,關鍵點在於是否能平心靜氣地溝通。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意義的,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並不是正確還是錯誤,而在於如何調整好心態,更好地交流與溝通。
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正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探討,思維拓展的好時機。像題目中遇到的老師,也並不是說老師的思維是僵化的,他是有他全方位的考慮,思路上說的通,但具體的數字說不通,老師也希望要調整孩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思路說得通,用7.2釐米有多少個1.2釐米,再算出有多少張紙,那老師也會覺得方法是可行的,也不會讓學生調整思路。
當然,有時候遇到一位思維受限的老師,也是好事。這個時候,正是我們教育孩子用恰當的心態與人溝通、與人交流,所以我們還是要感謝個別思維受限的老師,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更好地學會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
100張紙厚1.2釐米,問:7.2釐米有多少張紙?數學題目的解決,思維要求異,答案要求同
這道題目除了題主提供了兩種解答方法,一種是學生的,一種是老師的。
學生的演算法是先算出1釐米有多少張紙,再求出7.2釐米一共有多少張紙。
100÷1.2≈83.33(張) 7.2×83.33≈600(張)
老師看了這個演算法後,發現有約數存在,兩個答案都是約等於,那與本道題目的解答是不恰當的,所以就批評學生做錯了。當然老師也考慮到學生在分數表達上面不怎麼會,所以就推出了老師的演算法。先算出1張紙有多少釐米,再算出7.2釐米一共有多少張紙。
1.2÷100=0.012(釐米) 7.2÷0.12=600(張)
以上兩種方法在思路上都是準確的,學生的做法不恰當的地方是約等號出現了,這樣計算在答案上是不準確的,如果會分數表達可以用分數,但如果不會分數就要採用老師的方法。我設想老師可能知道同學們還不會分數表達,所以就推出他的做法。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理解到老師。
此外,我再給出一種方法,先算出7.2釐米有多少個1.2釐米,然後再求出7.2釐米有多少張紙。
如果還有其他演算法,大家都可以繼續去思考。
數學題目的目的不是說得出一個結果,而是說能不能把思路理清楚,那無論是老師的演算法,還是學生的演算法,都是幫助我們去解決數學問題,將思維理清楚的一種鍛鍊。
我們在解決整個數學題目的過程中,要保持思維求異、答案求同的思想,同時還要告訴學生為什麼錯,為什麼不能那麼去做,弄清楚了當然彼此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真遇到思維受限的老師,該怎麼辦?有時候真不幸,我們確實會遇到思維受限的老師,他們會依據一定的標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確實受到思維的限制,但是他們並不是完全不講情理的人。
老師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可能會相對嚴肅,按照教學的標準統一去教學,不敢去突破,但是這些老師一樣會明白可以用其他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但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限制,有時是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時是具體的數字有偏差等原因。那家長是可以跟老師探討,或者可以告訴孩子,可以坦誠、靜心地與老師探討,讓老師看到學生與家長的禮貌。老師看見學生懂禮貌,尊重老師,那自然而然地會調整好心態,與學生好好談一談,講明白具體原因的。
與老師的接觸不在於如何與老師爭執答案的對錯,關鍵點在於是否能平心靜氣地溝通。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意義的,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並不是正確還是錯誤,而在於如何調整好心態,更好地交流與溝通。
結束語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正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探討,思維拓展的好時機。像題目中遇到的老師,也並不是說老師的思維是僵化的,他是有他全方位的考慮,思路上說的通,但具體的數字說不通,老師也希望要調整孩子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思路說得通,用7.2釐米有多少個1.2釐米,再算出有多少張紙,那老師也會覺得方法是可行的,也不會讓學生調整思路。
當然,有時候遇到一位思維受限的老師,也是好事。這個時候,正是我們教育孩子用恰當的心態與人溝通、與人交流,所以我們還是要感謝個別思維受限的老師,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更好地學會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