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Miman0728
香港人口語說慣了,如果用純中文說反倒很怪!比如,無其他size,食lunch,坐van仔,download緊,人要不停upgrade,,用printer print d嘢,上網srech,check緊,hold 住先,keep 住,relax d啦!做緊 pormontion好抵架!佢好pro架!你要 plant好口哂d嘢先好做!等等等等,多不勝數,香港上至80文盲老人,下至2.3歲幼童,都是這樣香港話的,就像你如果從小說的是家鄉話,長大跟別人說普通話時都會不自然的帶一些你家鄉話的詞語。不是香港人顯擺,故意加點什麼英文單詞,顯得高階點,這些零碎的英文,在他們眼裡已經是粵語裡的一部分了!
-
3 # 那一抹鄉愁的痛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都知道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
香港(HONGKONG)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要知道從1842年因鴉片戰爭同英國簽署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開始,到1997年6月30日,香港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這是一個近百年的恥辱!既然是殖民地,管理者是英華人,所以那個時期香港人接受的英文教育。
知道了這些,你也就明白了作為香港人的華夏兒女,骨子裡是漢語,但是,習慣上都是用英文,所以,兩種語言會混搭流出,那是很自然的。
-
4 # 醬油君趣科普
長久習慣養成!這是大家都會feel到的,香港人說話老是like帶著英文,以前我們看電視覺得超級cool,但是現在看起來真的是好low!so,我呢,就總結了一下網友們的觀點,主要為三個:
一、like表現:
這種人挺多的,不管是在華人圈子還是在國內圈子,總是喜歡說英語,名次動詞都可以是英語,語法優勢chinese!聽起來就讓非常生氣。雖然這是個人的自由,但是請不要影響到其他人好麼···
二、沒有對應的chinese
這個問題是我查過了之後的確有發現,由於Chinese博大精深,加上英文的簡單,香港人本身很多東西接觸慣了英文,一下子用中文的確是不習慣,比如中文裡面洗衣機上面伸出來的小嘴,中文不知道叫什麼,但是英文叫做sprout!所以呢,這是生活的環境所定,部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地方習慣
其實這個和香港曾經在英國的統治下有關係,很多老一輩香港人他們在政府、school、商業中基本上都用到了英文,很多小孩子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所以演變成這樣子也不算奇怪。但是由於香港迴歸,很多人開始不斷接觸chinese,在磨合期間就出現了這樣的習慣!
這是我的解釋,你like不like?
看完了不打我就行···
-
5 # 那天老師
謝邀。我09年開始在新東方教託福,託福口語和GMAT寫作都是滿分。必須承認,“英語好”讓我成為了新東方歷史上最年輕的集團優秀教師,也讓我從一個普通211本科考入清華-麻省理工學院MBA,甚至讓我有機會去做一家AI+教育的科技公司,並以接近一個億的估值完成了千萬級人民幣的融資。
而這些機會和“可能性”也確實都直接或間接地和“英語好”有關。所以,我無比認同“學好英語”的價值和重要性,也絕對承認,“英語好”是我走到今天,還算做出了一點點成績的重要基礎。
但,“英語好”的價值在於內容、邏輯、視角,和見識。絕對不是發音!
每當看到那些“過分強調語音語調”的蠱惑人心的說辭,我都覺得十分無恥。每當遇到因為(自認為)自己英語語音語調好,就在講英語時提高音量,甚至有莫名其妙優越感的“精英“,我都會出於本能地敬而遠之。每當聽到“說中文時非要不必要地夾著幾個英語單詞”的“國際範兒”表達,我都只能笑笑。
P.S. 對於這群人,我也早在影片節目裡,表達過我的觀點和態度。
影片節目-天天託口秀所以,話說回來,那些因為趙麗穎的口音不好聽就嘲笑她的人,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你執意要這樣,只能說明,一,你英語不好;二,你心態不好。
因為其實,一個人英語真的好不好,和語音或者口音沒有任何關係。我之前也和大家分享過,無論什麼語音,語言的價值都是溝通表達的工具,每一個人的語音背後,都是值得被尊敬和珍貴如你的文化根基。
Accent is your identity.
同時,如果今天有人問我說“英語好的價值”是什麼的話?我不會再去用“在飛波士頓的飛機上被美國大爺當成是ABC“或者”在紐約電影學院幫助澳洲妹子和印度小哥順暢溝通“的經歷來回答,雖然這些經歷都是真實的。
麻省理工學院紐約電影學院-LA校區(環球影城拍攝)而基於我今天對英語的理解、以及每天工作的積累,我覺得去判斷是否“英語好“的標準絕不僅僅是發音好聽,更多的是,看到事物本質的眼光,和包容開放的心態。
說具體點,就是兩件事:
1、聽人說英語,不再只聽發音,而是更聽內容;
2、不會只通過英語好壞,去判斷一個人優秀與否。
我相信,這篇回答會是“英語學習”系列問題下眾多回答裡的一股清流。不信的話,下面,我們1by1地聊聊這三點。
----------客觀、理性、但充滿愛的分割線----------
1、聽人說英語,不再只聽發音,而是更聽內容。
關於這點,我想直接和大家分享趙麗穎的例子。廣告裡,趙麗穎給迪奧錄製的一句話是“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招致嘲笑和吐槽。而這些人嘲笑的理由就是因為趙麗穎的英語口音沒有那麼所謂的“地道”和好聽。
我真的想說,因此類理由去黑別人英語講得不好的人,就是最典型的英語不好的半瓶子醋。
英語講成什麼口音重要嗎?根本不重要。英語就是一個語言溝通工具而已,那條廣告裡帶著全世界各地口音的版本有好幾個,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內容的表達和傳遞才是這句廣告詞的關鍵和價值。
而趙麗穎從一個普通家庭出身,摸爬滾打成為一線女星,過程裡一定有家人的愛、朋友的愛、自己對事業的愛、以及所有喜歡支援她的人(螢火蟲們)的愛,她對這句話的理解,我想,會遠遠超過那些黑她的噴子和鍵盤俠們。
而當一個人,能夠用真誠和努力去表達一句有關愛的詞句的時候,這句話才真正有意義。
再和大家說說冠希哥的例子。前段時間,他在紐約的一篇演講火了。而火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顏值或者他的英語發音(俗稱能讓耳朵懷孕的口音)。而是因為他作為一家的公司的創始人和CEO,在一個逼格跟他的馬尾一樣高的舞臺上(臺下坐著人工智慧三大教父之一,Facebook的AI實驗室負責人,矽谷知名孵化器500startup的合夥人),邏輯清晰、詞句精當、情理交融地表達出“要讓中國製造具備國際水準”的主張,是因為他讓人心生敬佩的拼命和倔強。
而創業路上的打拼,和人生閱歷的歷練,也讓冠希哥的身上有了種“像紅酒一樣的,越老越好”的魅力。雖然,我打算過幾天專門和大家賞析一下他的這篇演講稿(因為他的一系列用詞, 像“upbringing, integrity, stigmatism, groove, willpower“確實精道有力),但我想,我們欣賞他的這篇演講的原因,一定是內容和價值主張本身的力量。
而這種基於事物本質做判斷的意識,是“英語好”給我的第一點收穫。讓我不會流於英語的表面,而是關注更有價值的本質。
2、不會只通過英語好壞,去判斷一個人優秀與否。
由於創業公司每一位員工的加入,我們都十分重視,所以我也會親自參與招聘的過程。從2015年正式創辦愛天,到今天,我已經直接或間接溝透過1000+個面試申請者了。
我們固然承認,“學好英語”從某種意義上,表明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而且,確實,我們在給【豆腐託福APP】招教學教研崗位的時候,是絕對不能在英語水平的要求上妥協的。我們的教研組裡,都是一等一高手。
但是,更關鍵的,我們看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申請的崗位以及相應的工作內容是否熱愛,且是否願意持續進步。這種基於熱愛的動力,是隱藏不住的,也是遠遠比“英語好”更重要的。
當然,英語好,一定是加分項。但這兩者的關係就好像一個是第一身份價值,一個是附加價值。
比如,之前很受歡迎的游泳運動員寧澤濤,大家喜歡他的原因一定是因為他的第一身份價值,也就是作為一名游泳健將為國爭光時所帶有的魅力。而帥氣Sunny的外形,其實,只是附加的加分項而已。當沒有了國旗下的軍禮,再有型的六塊腹肌可能也都不會讓我們為之感動吧。
所以,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英語不夠好就拒絕他/她,更不會狹隘地“唯學歷”論。只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有學習熱情和態度(當然,關鍵崗位肯定需要經驗),我們就願意接納他/她。
也正是因為我自己走過了從“高中不及格”到“託福口語滿分”的逆襲路,知道其中的可塑性和一切皆有可能,才更懂得,千萬不要因為某個人當下的水平就妄加判斷,也許不久的未來,他/她會逆襲得讓你驚豔。
我的託福口語滿分成績單這種包容和開放的心態,是學好英語之後,才慢慢領悟到的。
最後,不得不說,很多很多人都想學好英語,並已經在這條路上付出了決心和努力。但因為方法不得當,教學資源不優質,導致效率低、效果差。而我自己也越來越承認,在我自己的“逆襲”路上,在關鍵時刻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並學到了正確科學的方法,是這一切的關鍵。
新東方集團優秀教師獎盃只有學習方法的表達精當準確,教學方式的演繹引人入勝,才能讓學生的“能力養成”和“技巧提升”深入人心,從而讓學生愛學敢說並且高效地說對。
回覆列表
由於歷史地理與政治的影響,香港人經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文,且大多都有中文名和英文名兩個名字,而且英文名並不是暱稱,在正式的工作場合也經常使用。究其原因,是因為1841~1997年間,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那時候英語是香港學校的授課語言,學生大都會自己起或者接受老師指定的英文名。
大陸的很多人也有英文名,但英文名基本只用在英語課堂上。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會絞盡腦汁,給自己想一個特別的名字。香港人也不例外,他們在起英文名的造詣上更勝一籌。
上小學,要取個英文名
撰文 | 徐天成
節選自《我們香港那些年》
在香港,小學一年級是九年強迫教育的開始,類似於內地的九年義務教育。說“強迫”,既是因為那是compulsory education(強迫教育)的中譯,也是因為法律規定,香港父母必須送適齡兒童,也就是6到15歲的小朋友入學,如果違反了,父母會被抓去坐牢的。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三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免交學費的官立學校,或是交少量學費的津貼學校,或是交全額學費的私立學校。我讀的教會學校受政府資助,屬津貼學校。學費沒有免,但不貴,也沒有因為要進入好學校而送禮、走關係的情況發生。
除了強迫教育,小學一年級對不少香港人的意義還在於要取個英文名字。取英文名在香港真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朋友同學間經常會以英文名相稱。許多我的朋友,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叫什麼。一旦知道了,不誇張地說,彷彿友情都能跨進一步。
也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英文名,但英語老師一般都會鼓勵學生取一個,這樣在課堂上喊名字的時候比較方便。記憶中,一班三十多四十人,一般就只有兩三個能堅持不取英文名。
取英文名的風氣,不光流傳於青年人之間。上年紀的人,跟外華人稍微有接觸的,也會圖個方便,弄個洋名。我父親是做外貿的,當然有英文名;而我母親上教會,英文名是神父起的。而我祖父母那一代,就只有我姥姥領洗過了,所以墓碑上刻上了聖名,也就是個洋名。
在國內,人名會有時代的烙印。叫學軍、衛紅、向陽什麼的,就是在“文革”年代出生準沒錯。其實,香港人的中文名也一樣,反映了這名字所處的年代,這個現象甚至蔓延到香港人的英文名。
中文名中,看看香港明星就知道了,什麼德華、富城,總有一股6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的港味兒。香港人很少取一個字的名——黎明來自北京,當然是例外。
女生中,70年代出生的,取名比較傳統,都是什麼婷、什麼玲、什麼儀、什麼珊的,特別是佩珊,這是70後典型的名字。80後的名字,創意就多起來了。看看Twins的成員名字——蔡卓妍、鍾欣桐,都沒有規律可循,所以她們最初出道時,都以英文名Twins主打,後來香港人才暱稱她們為阿Sa與阿嬌,也不叫她們的中文名。
然而,透過一個香港人的英文名,大概也能猜得出來他是在哪個年代出生。老一輩的人,男的叫John,女的叫Mary,很常見,英文課本上的對話人物也用這兩個名字。到我的年代,這兩個名字就不太流行了,取而代之的,男性有Kelvin及其變種Kevin,Anthony及其變種Antony、Tony,等等。而女的就不得不提Vivian——話說在90年代初,也就是我輩上中學的時候,眾多男生的夢中情人——周慧敏正大紅大紫,女神的名字正是Vivian,搞得眾多女生也跟著取這名。其實啊,大家有所不知的是,Vivian一般是個男用名,女生版本是帶e的Vivien或者Vivienne。但既然女神用了,跟著取準沒錯。到現在,Vivian遍地都是,90後的香港人就很少取這個名字了。
取名的週期盛衰現象,其實中外都有。在一部紀錄片《蘋果桔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中,就說英文名Ashley曾是美國上流家庭出生的女孩最流行的名字,但後來大家都跟風,大家閨秀就不敢再取了。此外,紀錄片中還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經濟學家發現,美華人取一個令人聯想到是黑人的名字,比如Tyrone,Monique,Deshawn,會影響到其日後的收入和事業發展。不過香港人沒那麼講究,甚至都不知道每個英文名在外華人心目中的觀感。
那現在香港最流行什麼英文名呢?答案是那些老外不會取的名,百花齊放,連老外聽到也會驚訝的那種。舉些真例項子吧:Thirteen(十三)、Square(正方形)、Dior(迪奧,法國名牌)、Greenie(小綠人?)、Money(錢),都是我聽過的,甚至有些正是我朋友的名字。
但這些港版英文名通通都還不夠雷人,香港人在英文名上的登峰造極之作,當然是Angelababy!在普通的Angela後面加上baby,整個名字頓時變可愛了。這個個性化的名字,對楊穎的演藝事業幫助不少,也引來女孩爭相仿效。
郭美美的微博名,不就加了baby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