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得清閒710408

    窮死的,大明亡於天,亡於小冰河時期,亡於地,亡於連年的旱災和蝗蟲,亡於人,亡於黨同伐異的東林黨,大明最後是亡於崇禎,他不聽他木匠哥哥的話,殺了魏忠賢,致使了東林一家獨大,崇禎不具備做皇帝的能力。

  • 2 # oOo獨自傷神oOo

    天災,是主要原因,導致起義一直不斷。人禍,文官集團黨同伐異,坐視大明亡國。外患,韃子每次入關都選擇在農民起義軍快被圍剿的時候,牽扯大明的剿匪力量,一次次讓農民軍死灰復燃,導致其糜爛整個大明。

  • 3 # 牛牛的事兒

    禍起牆外而變生肘腋,正是明朝最好形象。

    就漢人王朝來說,明朝是一個比較失敗的王朝,既沒有秦漢帝國那樣開創先河的創新開拓精神,又缺乏隋唐開放包容國際視野的氣度,其與宋到是有些類似,卻無宋朝發展海洋經濟的資本頭腦,所以總體來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守成王朝,終明一朝與宋類似一直處於各種外患當中,而壓垮其的最後的一根稻草當然就是內憂---李自成農民起義(不講什麼小冰期天災,歷朝歷代無論是盛世還是末世一直有天災人禍,只是盛世扛得住,末世抗不過去而已),正所謂禍起牆外變生肘腋矣。

    終明一朝始終缺乏雄主,洪武帝自然可比漢之劉邦,但其與劉邦的功績一樣,也只是平定長城以內的漢人地界(但劉邦是繼承秦創新制度為華夏探索帝國模式做出貢獻的,朱元璋只是簡單重複來一遍而已),農耕民族的劣勢確實不擅長在關外與遊牧民族周旋(當然漢武帝這樣花大價錢在關外築城移民安家守邊的進取精神是漢人的稀有),導致北元仍然與明南北而立,其為了鞏固統治基本上延續漢人封建王朝慣用做法,對建功立業的開國功臣進行了處理,就這樣為自己的人生事業劃上了句號。

    而明成祖其實是很有機會能有更大作為的皇帝,奈何其一生困擾於皇位的來路不正而仍以關注長城以內的可能政敵為主(假如明成祖是合法繼位或許憑藉其常年守邊的武性或許文治不行但能在陸地武功上幹一番事業),然而歷史上對他登位後最有名的記載可能是支援六下西洋的航海"偉業"了,但很可惜,這跟乾隆敗家沒有二樣,既不是出於為了發展國家海洋經濟,也不是出於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僅僅是為了宣佈自己的功績德威(可能還有一點小私心,找到朱允炆),而結果是耗盡國家錢庫資源卻只是換來了幾隻奇珍異獸賞玩而已,最後自己都覺得尷尬怕後世子孫效仿甚至銷燬了唯一積累的價值-航海志,留下無盡的歷史唏噓(我也是醉了,這樣愚蠢的皇帝)。

    好,接下來的明英宗有心無力的北征居然重現"靖康之恥",要不是有個牛逼大臣于謙,估計中原再次淪陷,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讓英宗沒有淪為宋朝二帝的結果,瓦剌為了不與明交惡明英宗得以回國,這二哈最後居然把于謙給殺了,實在是重現"岳飛"的千古冤屈,只是因為中原抱住寇準沒留下岳飛那麼大名氣,每每看到這個故事,憤從心起。

    好不容易出了個萬曆帝進行三大徵算是有點成果,但也只是北邊一直的外患延續,就對日作戰算是有點實際功績,穩住了東亞局勢,讓小日本幾百年不敢再染指大陸依然龜縮島上,但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所以總的來說,明朝一直折騰於北邊的邊患(記住哦,不是隻是明末才有邊患,而是終明一朝近三百年始終面臨北邊威脅而搞不定),國家錢財及人力都用於北患用兵及長城建設,而一旦內地不穩則立馬崩潰無解。

    而皇室及地主的無限擴張就像腋下之病慢慢滋生,內外壓力下爆發農民起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明朝200多年是農民起義最頻繁的王朝,最終爆發的最大農民起義之一領導者李自成就成為壓垮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 4 # 水人和

    說起明朝,表面上看政治黑暗,官員腐敗,宦官專政,皇權旁落。可以說,不堪一擊。但,實際上,明朝的綜合實力,還是蠻強的。

    明朝,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據可靠資料統計,明朝的GDP佔全世界50%以上。還有,明朝在軍事上,火銃、鳥嘴槍、佛郎機等高科技武器,在軍隊的配置率高達50%以上,最高的到達70%以上。還有專門的神機營。名將戚繼光,還發展出多兵種配合作戰的先進戰法。英國,在19世紀,才發展出這種戰法。

    從綜合實力來看,明朝不該滅亡。但是,又怎麼滅亡了呢?原因很多。

    第一,長期宦官專政,禍亂朝綱,時間過長,把持太久。造成下級軍官的不滿和恐慌,短時間難以修復。

    第二,外憂內患。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外有滿清入侵。“雙手難敵四腳”。

    第三,王公大臣,貪汙腐敗,富可敵國。卻惜墨如金,國家有難,卻不及時援手。

    第四,天災。明朝末年,瘟疫橫行,地震頻發。可以說是禍不單行。

    當然,明朝滅亡,還有其他原因。但是,人為因素還是佔大部分。

  • 5 # 青言論史

    有關明亡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有說黨爭的,有說流寇的,有說外侮的,還有說是缺錢的。這些都有道理,但是至於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是面子。

    為什麼說是面子呢?因為壞事就壞在了那一句後來被人稱為是萬世經典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上了。

    北京在明朝,基本就等於在國境線上,所以明朝的防禦重心就一直得圍繞在京畿地區。而在李自成和皇太極都氣勢洶洶地準備打進北京城去幹他一炮的時候,明朝錯失了自己最後苟延殘喘的機會——遷都。

    此時明朝的北方雖然已經亂得一塌糊塗,北京也岌岌可危,但是作為陪都的南京卻依然一片繁榮,而且此後的事實也證明了南方足夠與北方周旋很久。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朝堂裡面的清議,居然就不允許皇帝遷都,太子都不能去南京。

    開玩笑,皇帝跑路還得了?那關乎泱泱大國的國體和麵子,你要是跑了,你對得起你那英武的成祖皇帝嗎?不就幾個流寇和夷狄嗎?不能跑,反正就不能跑。

    終於在群臣的掣肘下,崇禎沒有跑,也葬送了明朝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的機會。這也是他在煤山上,留下那句“文臣個個可殺”的緣由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完需要補充什麼最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