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de縫隙
-
2 # sugyuan
第一,優柔寡斷,性格心地善良卻有些懦弱
第二,操之過急,商量好的計劃都拋之腦後,直接進入動武
第三,戰略失誤,先從弱的下手,導致打草驚蛇,造成了最後的失敗
-
3 # 滄海拾遺錄
建文帝繼位後,力推“削蕃”政策。對於皇權來講,哪怕是自己的宗室力量,勢力尾大不掉,都是需要朝廷予以削弱甚至剷除的,歷史上西漢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就是明朝建文帝時期“靖難之役”的翻版,只不過兩場藩王們叛亂結局大相徑庭,“七國之亂”在名將周亞夫的指揮下順利平叛,參與叛亂的吳王劉濞等人身死國滅。而“靖難之役”卻因建文帝方面的名將稀缺指揮失當使得建文帝丟掉了帝位。
在推行削蕃前,黃子澄和齊泰等大臣給出了三種削蕃策略供建文帝參考:一是逐步削蕃;二是快速削蕃;三是參照漢武帝時期做法,實行推恩令。權衡利弊之下,建文帝選擇逐步削蕃的做法。但削蕃政策最終失敗,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逐步削蕃本身沒問題,但削蕃的順序不對。在確定逐步削蕃的順序前,建文帝的大臣們各執己見。黃子澄認為應先易後難,從實力弱的藩王開始削蕃;齊泰認為應“擒賊先擒王”,先從最有可能造反的燕王開始,處理好了燕王,其它藩王不攻自破。建文帝最終選擇採納黃子澄的意見,假如採納齊泰的意見,先對燕王下手,可能削蕃大計成功機率更大。
二是建文帝手上沒有能征善戰的名將。隨朱元璋開國的淮西軍事集團名將們,要麼像常遇春這樣的早逝,要麼像藍玉這樣的被朱元璋怕後世帝王難以駕馭而找藉口處死,給建文帝留下的除了少數像擅長防守的老將耿炳文,就是一些二三流的將領如李景隆。而燕王旗下雖然兵力少於朝廷,但大多是久經沙場的邊關將領,導致雙方在山東戰場僵持不下。假如朝廷方面有像藍玉徐達這樣的名將,燕王早就被擒下送京師了。
三是建文帝性格優柔寡斷。在繼位第一年,先後以各種藉口處理了周王珉王齊王等五位藩王,其實朝廷還有充足的時機一舉拿下燕王。可惜建文帝優柔寡斷,怕擔上殺叔的罵名,不敢果斷處理。不但被燕王裝瘋賣傻騙過,還把作為人質留在南京的燕王兒子放回北京,使得燕王沒有後顧之憂,並有時間整備軍力,建文帝錯失良機。
四是識人不明,用人不當。雖然老將耿炳文在山東戰場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也遏制了燕王攻勢,時間拖延下去對朝廷有利,但此時建文帝屢出昏招,由草包李景隆代替出戰,此人葬送了朝廷五十萬大軍,逃回南京後,建文帝並沒有嚴厲處理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反而偷開城門獻降,把建文帝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
4 # 老貓談史
朱元璋在稱帝之後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其實朱元璋是想給予每個孩子一定的權利,這樣做有利於社會的長久治安,而且將兒子朱棣封為燕王,而燕王朱棣沒有辜負他老爸的期盼,多次率軍擊退北元軍隊,保衛了大明的領土安全。
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朱標封為皇太子,他仁厚愛民,深得朝中大臣的信賴與支援,在兄弟中也很有威望。但是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一時間令朱元璋悲痛萬分,朱元璋在經歷此事之後性格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開始大殺功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安穩的皇位。
朱允炆成為皇子之後自然引起了一些藩王的不滿,而朱允炆也對藩王的勢力感到擔憂。在方孝孺、齊泰等一些大學士的支援之下,朱允炆開始了他的削藩之路。
在研究完史料之後,不得不感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實在是有點狠了,他絲毫不給藩王們喘息的機會,一路窮追猛打,在相當短的時間裡就削除了五個藩王的位置。而這幾位藩王的下場也都非常慘,有人被貶為庶人,有人被髮配到了邊疆,甚至還有人被關押了起來,其中的湘王不甘受辱,放火自焚而亡,直的是令人惋惜。
好在因為朱棣分封的領地離京城較遠,他暫時還沒有被波及到,但是當朱棣知道他兄弟的下場之後也是十分震驚與害怕,為了麻痺建文帝,他一邊裝瘋賣傻,一邊加緊操練軍隊,以防不測,並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終於,在朱允炆的魔爪伸向朱棣時,他不在隱瞞,並悍然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向京城進軍。我們都知道朱棣最終取得了勝利,在戰爭時期,朱允炆犯了兩個重大失誤,其中一個就是聽了周圍一些人的話煩了糊塗,將當時被關押在京城做人質朱棣的三個給放回去了,這樣一來打消了朱棣的顧忌,使其進攻變得更加猛烈了。第二個錯誤就是他親自下令任何人不準傷害朱棣,這也使朱棣多次死裡逃生,為之後朱允炆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估計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死後,大臣們沒有對皇位造成影響,反而是自己的子孫在窩裡鬥,估計朱元璋知道了得氣死。
回覆列表
建文帝削藩三策:推恩令;立刻削藩;暫緩削藩。建文帝的失敗,有幾個原因:
1、立刻削藩卻沒有抓住重點。他先捏軟柿子,把周王削了。這就是典型的打草驚蛇,如果採取另外一種措施,首先削朱棣可能就不一樣。這樣朱棣準備不足,或許朱棣當時也在觀望,看看侄子會怎樣對待叔叔們,削了周王堅定了他起兵造反的信念。
2、朱元璋時代的遺禍。朱元璋晚年為了給皇孫朱允炆鋪路,把開國的武將基本殺乾淨了。朱元璋幫朱允炆拔去了朝廷的荊刺,卻也沒有了能夠反擊的利器,驕兵悍將才是殺敵的利器,就看使用者怎麼用。
3、識人不明。如黃子澄、李景隆之輩,胸無大志卻佔據高位。李景隆更是親手葬送了朱允炆五十萬大軍,最後還在南京開城獻降。
4、瞎指揮。前期老蔣耿炳文雖然小敗,卻也能穩住局勢,拖下去勝負未知。結果朱允炆派來草包將軍李景隆接替他的位置,顯然就是外行指揮內行。
5、性格軟弱。朱允炆又想削藩又狠不下心來。當初要是趁著諸王進京給朱元璋弔孝期間一舉拿下各地藩王,可能結局又會不一樣。
可見要想成大事,必須果斷,不能猶豫,該出手就出手,不要外行指導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