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俠看歷史

    清君側?不過是爭權奪利的藉口!

    清君側本是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但往往被利益燻心的野心家當成是反抗當權者,謀求權利的藉口。

    中國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清君側大事件,其中僅僅成功了一次。

    按照時間順序,第一次發生在漢景帝時,也就是著名的七王之亂。漢景帝時各藩王傭兵自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央集權。此時漢景帝身邊的權臣晁錯提出削藩,他在《削藩策》中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本意是好的,但沒想到實施起來步子實在太大,引起了很多藩王的不滿。結果以吳王劉濞為首,七國藩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叛亂。最後還是周亞夫臨危受命救大漢江山於危難之際,平息了叛亂。

    第二次就是安史之亂。大唐節度使安祿山傭兵二十多萬,不甘寂寞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起兵造反。唐明皇李隆基被逼的倉惶出逃,狼狽不堪。從此盛唐由此轉衰,一蹶不振。

    第三次發生在元朝,元末將領孛羅帖木兒受不了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逼迫,為保自己的權利學著老祖宗的法子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將太子流放。兩年後太子反攻大都,孛羅帖木兒戰敗被殺。

    第四次清君側就是成功的那一次,發生在明朝。明成祖朱棣不滿建文帝削藩的政策,起兵造反。建文帝尚且年輕,文治武功均不如叔叔朱棣,最終被朱棣攻入皇城,建文帝在兵荒馬亂中不知去向。朱棣趁勢稱帝,得了天下,這就是唯一成功的清君側!

  • 2 # 老虎辣評

        君側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唐·李商隱《有感》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歷史上所有清君側都有著響亮的口號,但是大部分清君側者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應是正義之舉,但總是成為叛亂髮動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歷史上曾有過四次清君側,最早的一次是在西漢時期,劉濞聯合其他六國,發動七國之亂,以清君側的名義進軍。,主要原因為御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書,建議削藩,為漢景帝所採納。而當時的各藩國中,以吳、楚的實力最強,吳王劉濞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糾集了包括楚國在內的七個藩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只好將晁錯殺掉,但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第二次清君側發生在唐朝,因為安祿山突如其來的反叛,讓唐朝猝不及防,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侵佔了大量城池,雖然來勢洶洶,內部卻並不團結,很快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取而代之,安祿山的舊部也很快垮臺了。第二次清君側還是以失敗告終。也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叛亂後稱帝,757年,被其子謀殺。

    第三次清君側發生在元末,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最終成為帝黨與太子黨之間的犧牲品。孛羅帖木兒也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

    第四次清君側發生在明朝,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從北京攻向南京,他也是唯一成功的一個,他在起兵前猶豫不決,應當是早就知道了以前清君側之輩都沒有好結局,最終卻還是決定起兵,勇氣可嘉,而他也實在幸運,成功地奪得了皇位,年號永樂,即明成祖。

  • 3 # 億個人的旅行081212

    清君側只是打著造反的幌子,像明朝燕王朱棣,把他侄子的皇位推翻,自己做了皇帝。他就是打著清君側的幌子,說皇上身邊有奸臣,指的是方孝孺,他是江南士子的代表。發動了靖難之義,最後成功了

  • 4 # 安定郡小書生

    “清君側”就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 “清君側”最早出現在《公羊傳·定公十三年》中“此逐君側之惡人。”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事件有漢朝的“七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以“清君側”為口號開始起兵的,不過前面兩起都以失敗告終,而朱棣運氣好成為唯一一個成功的人。

    七國之亂

    漢景帝年間(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削藩策》,為漢景帝所採納,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當時的各藩國中,以吳、楚的實力最強,吳王劉濞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只好將晁錯殺掉,但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最後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將領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稱“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最終唐代宗即位,使唐玄宗成為架空的太上皇,並任用大將郭子儀平叛,直到寶應二年(763年),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才結束。

    靖難之役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剛登基就聽從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明朝開國皇帝為了保證朱家能夠永坐大明江山,在《皇明祖訓》中規定:“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開始他的“靖難之役”,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結果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戰爭歷時四年,戰亂中建文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我是安定郡潛夫,認真對待歷史,讓我們共同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究真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除淺色衣服上的汗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