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螢之
-
2 # 祈潞
他深諳帝王之術,每每料事如神,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第一,追繳戶部欠款,他支援胤禛去做,最終得到康熙的信任和誇讚。第二,查太子案,他料定胤禛去了必不容於康熙,胤禛聽之,果然如此。第三、他教給胤禛“不爭是爭”,最終使得康熙把大位傳給了胤禛,也是對的。第四、康熙巡幸塞北,令諸皇子打獵,弘曆(乾隆皇帝)居然能背出,康熙以前的狩獵的成果,令龍顏大悅。這也是鄔思道的功勞。第五、舉薦新太子,鄔思道力勸胤禛推舉廢太子,也使得康熙對胤禛印象更好。第六、“斃鷹事件”後,胤禛自覺繼位無望,是鄔思道給他分析時局,令胤禛相信自己才是康熙的繼承人。在小說和電視劇裡,沒了鄔思道,胤禛簡直就沒有繼位的頭腦了。這自然是“智多近乎妖”了。所以這個角色是作者二月河虛構的,但是書上又確有其人,只不過歷史上的鄔思道從來就不是雍正的謀士,而只是田文鏡的師爺。(鄔思道1687--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紹興人士。好讀書,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腿有殘疾,正史中確有其記載。而田文鏡時任河南巡撫,正是這時候鄔思道當了田文鏡的幕僚師爺)。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鄔思道的原型呢?歷史上有鄔思道這麼個人,但雍正真正的謀士就是戴鐸和雍正他自己。在康熙二廢太子之後,胤禛自然也有了堅定地爭奪皇位的野心,但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取勝,是非常難的。他的家奴戴鐸就成了他奪位時一個重要的謀士。戴鐸在胤禛迷茫之際獻上了“戴鐸十啟”。他給胤禛一連寫了10封力勸其奪取皇位的建議信,並獻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於是就有了“戴鐸十啟”。戴鐸寫道:“當此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奴才雖一言而死,亦可少報知遇於萬一也。”戴鐸雖然給雍正制訂了奪嫡策略,但戴鐸結局很悲慘,因為他還是不夠聰明。戴鐸在福建由知府升為道員。因生活不習慣,想告病回京,就此請示胤禛,胤禛回信說:“為何說這告病沒志氣的話,將來位至督撫,方可揚眉吐氣,若在人宇下,豈能如意乎?”一句話,戴鐸不是一個意志堅定,能吃苦的人。而此後更是離譜。他在福建寫信說:向道士替主子占卜以表忠心,甚至斗膽僭越,揚言要在臺灣替胤禛招兵買馬,為奪嫡失勢之後留有退路。而且他還向李光地舉薦胤禛為嗣君。胤禛看完這樣的信簡直是怒火中燒。這樣的內容如果流傳出去,必然會有謀反嫌疑,招致殺身大禍,還談什麼繼承皇位。胤禛直接罵戴鐸:“必遭天譴”。在這樣的情況下,換成誰都不會再喜歡戴鐸了。而在胤禛繼位後,雍正實在受不了戴鐸的愚蠢,所以他把戴鐸放到年羹堯處當官。然而戴鐸為了和年羹堯套近乎,竟然把自己和雍正的密信給年羹堯看。然後年羹堯又原封不動的呈報給了雍正。雍正自然是被氣得不輕,所以找個藉口,指責他為貪官,鑽營取巧,蠱惑眾聽,最後直接處死。戴鐸的結局說明了他的大聰明和小聰明,最終害了自己。小說中,鄔思道為了保命,想出了一個半隱的方法,既保了命,又感動了雍正。而戴鐸利慾薰心,做事不懂得瞻前顧後,而又不考慮帝王心術,所以他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參考文獻:馮爾康《雍正傳》、《清史稿》
-
3 # 歷史天空文墨客
清宮政治漩渦大戲《雍正王朝》主要講述了康熙皇帝駕崩後,四爺雍正繼承皇位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穩固江山的故事。而在雍正一步步的加強自己手中權力,對社會進行改革之時,由李定保扮演的鄔思道的聰明機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鄔思道鄔先生是誰?他都經歷了哪些事情,是怎麼死的?
鄔先生簡介
姓名:鄔思道
字:王露
性別:男
朝代:清朝
籍貫:紹興人
鄔先生一開始並不是清朝的官運,而是田文鏡聘請的師爺,幫助田文鏡處理政事。雍正皇帝即位以後,批改奏摺,發現了鄔先生和田文鏡之間的關係,也十分欣賞鄔先生。田文鏡死後,雍正便聘請了鄔先生入宮替自己辦事。
鄔先生死因:不詳
鄔先生經典語錄:
1、左丘明有眼無珠, 不辨黑黃卻認家兄;趙子龍一身是膽, 但見孔方即是乃父。
2. "當年同窗結社作八股。出題‘昧昧’。好像就是車仁兄,把‘日’字邊寫成了‘女’,開篇驚人;說‘妹妹我思之’,我只好接了句‘哥哥你錯了’------不知如今可有長進?"
3. “比如這酒,我飲來是酒,你飲來就是禍水,這點子分別,不知你懂不懂?”
4。“苦苦苦苦苦皇天,聖母薨逝未經年。江山草木猶帶淚,揚州太守酒歌酣”
5. "四爺若用全家性命力保,那麼您的全家百餘口性命也就斷乎難保!"
6. "西北打仗,看似打仗,實則打的是錢糧,如十三爺當大將軍王,他定然就是第二個傳爾丹"
7. "皇上早就默定了他的繼承人,不把他抬出來,第一是保護他,第二就是正在觀察他有沒有一個仁君的氣度!"
8. " 此人殺伐武斷,日後必有大用"————對雍正說年羹堯那段 "
9. "有國就不能有家"————幫助雍正完成從王爺到皇帝角色的轉變。
10、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回覆列表
《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原本是一個平常有才書生,後來康熙三十六年她應試南京春闈,因為中秀才舉人都是頭名,此次考試也信心滿滿,沒想到出榜時他位列幅榜之末,後來經他打探訊息得知兩位主考官都是搞錢之人,於是鄔思道就糾集落榜舉人鬧科場,此案驚動朝野,被朝廷通緝,後來他就躲了。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駕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來,可惜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沒想到他的大名、才學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欽慕,剛好在江南募款賑災的四爺派人將他找到,請回府裡為自己出謀劃策、給兒子當老師。
第一,為什麼鄔先生一開始選擇半隱。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想活命,生命之本能。
鄔先生,在四爺府這麼多年,為四爺謀劃一些不可見人之人,知道的祕密太多。對於登基為帝行正大光明之道的雍正皇帝來說,他是有一個可怕之人。因為他知道的太多了,他對自己太瞭解了,他太聰明瞭。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祖宗江山不能留他。所以必須要將他處死。
當然,決定放鄔先生活命,不是因為感情主導,而是因為鄔先生的半隱策略讓雍正勉強放心。雍正先是用給予鄔先生什麼名份,來試探鄔先生,被聰明絕頂的鄔先生用“三不可用”的說辭給化解了。然後,再鄔先生說出他自己的態度。鄔先生就是鄔先生,果然高明。不搞“全身而退”的隱,而是冠冕堂皇的選擇半隱。
選擇半隱,當然不是像為了吃口飯。他跟四爺那麼多年,退隱後像尋常老人家一樣吃口好飯、喝口好酒,舒舒服服養老早就不是什麼問題了。他選擇半隱,還是因為那句“臣和皇上君臣際遇十幾年,一朝離別,皇上一定會想念臣,臣也一定會想念皇上。臣如果全隱了,萬一皇上想念起臣來,卻找不到臣,臣心何安?”就是為了主動接受雍正的監視,讓雍正安心。當然,更是他最後全身而退的一個過渡。
第二,鄔先生的“半隱”道路。鄔先生選擇半隱也是頂級聰明的。他首先選擇了自己提攜、教導過的雍正心腹李衛,這樣一來,可以讓雍正很是放心,自己也不至於受別人的白眼。他在李衛那裡,讀讀書,晒晒太陽吹吹風,壽終正寢都沒問題,最多隻是一直過著被監視著而已。
當然,如月可能是雍正監視他的一雙眼睛,不過,如月與那些朝廷老狐狸相比,一介女流之輩,泛不起什麼花來。鄔先生智鬥帝王王爺都可應對自如,更何況如月。只要擺脫朝廷官員的監視,他基本上就自由了。
第三,鄔思道全隱。《雍正王朝》劇中,鄔思道在田文鏡下逐客令後,匆匆離開後,再無音訊,或許真的全隱了。而原著中,鄔思道留給了田文鏡這麼一段話:
吾將南行,從此永訣於官場矣。感念同事共立之誼,臨別代折,題為“參劾年羹堯辜恩背主結黨亂政事十二罪”。此奏聞之,即年羹堯勢力澌滅崩潰日,謂予不信,且拭目以待。吾此舉非為君巡撫任上情,乃報大覺寺仗義執言之義,君自細思。鄔思道頓首再拜。
其用意,還是讓雍正放心,保證自己全隱之後的絕不會對雍正造成任何影響。當然,也有對田文鏡多年照顧的感激之情。
不過,我們可以就此推斷一下鄔思道去往何方?
鄔思道在離開田文鏡時,帶了錢和如月走的。說明如月很可能不是雍正的眼線,即便是也已經被鄔思道調教好了,不至於影響自己的全隱。而鄔思道本是無錫人,且留給田文鏡的書信說他將南行,這裡面有兩種可能情況。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鄔先生成功隱退了,逃出了朝廷的監視。
到底壽終正寢沒不一定,畢竟一個殘疾中老年,帶著一筆鉅款和一個妹子,被強盜打劫了擼死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