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算不算認可成都是強省會? 日前,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陸續公佈,多個城市被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措辭中提及“龍頭作用不夠”、“省會作用不夠”、“中心城市作用不夠”等等。 這些城市包括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省的廈門,遼寧省的瀋陽和大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江蘇省的南京。
2
回覆列表
  • 1 # 葉公來幫忙

    日前,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陸續公佈,多個城市被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措辭中提及“龍頭作用不夠"、“省會作用不夠"、“中心城市作用不夠"等等。

    這些城市包括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省的廈門,遼寧省的瀋陽和大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江蘇省的南京市。

    事實上,無論龍頭作用也好,中心城市作用也好,都指向一個熱詞一一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概念最先在國外提出,通常用城市人口計算,即人口最多城市與人口第二的城市的比值。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鎮體系中的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城市所屬區域的實力和地位,強調的是一個城市對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點各"的七個城市都是副省級城市。目前,中國總共有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10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它們在區域引領上被國家寄予了厚望。

    說到國內城市,人們通常都會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座城市稱作“一線城市",而像成都、武漢、蘇州等城市劃為二線城市。

    但隨著“GDP萬億俱樂部"擴容,“新一線城市”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2018年,“新一線城市”在區域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這些新一線城市的首位度,往往體現著這個城市對資金、人才、企業的吸引力。當很多資源朝著中心化聚集的時候,城市所獲得的動力非常巨大。比如,遼寧的瀋陽,山東省的青島的首位度在本省不是很高,導致遼寧雖然有瀋陽、大連,山東省雖然有濟南、青島、煙臺這樣的“多核心"城市,卻始終給人感覺實力不強的印象,城市名片不夠響亮,對所屬區域的輻射帶動力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

    當然了,這七個城市被點名“首位度"不夠,並不代表成都、武漢、長沙、西安、鄭州等就是強省會城市。

    在我看來,更注重城市的首位度,也就是城市經濟總量所在省份的GDP比重。而成都、武漢、長沙、杭州、西安、鄭州這些“新一線"城市的首位度,往往體現著這個城市對資金、人才、企業的吸引力。當很多資源朝著中心化聚集的時候,城市就會獲得非常巨大的動力。

  • 2 # 123呵呵哈哈123

    這個很定性的點名估計很解決問題,下步這些被點名的地方,馬上就開始發力,起來了!如果再拿出點論據出來,就更有指導意義了

  • 3 # 財經趣彈

    七座城市被ZY巡視組點名批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在以前是極少見的。七座城市中,有南京、濟南、瀋陽、哈爾濱4個省會。它們被點名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引領帶動作用不夠”。這四個城市,除了哈爾濱,都有比省會牛的城市,蘇州、青島和大連,這可能是被視作首位度不夠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有些省會則顯得鶴立雞群,最牛的當屬四川成都,一個成都孤零零的擠入前20名,整個四川省21名-100名的城市居然一個也沒有,真可謂鶴立雞群!

    而武漢、長沙和鄭州也是少有的能夠擠進前二十名的省會城市,首位度都很不錯,有人說,長沙甚至比成都還能吸血。理由是,長沙的人口只有成都一半,卻佔了湖南大部分的資源。

    在中國城市體系裡,這些城市都是副省級,它們被點名,借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副省級不只是行政級別,更要發揮好龍頭城市的功能,引領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放在中國城市化的演進中來看,這件事傳遞給外界的資訊,有兩個值得關注。

    2019年全國百強城市

    一方面,做大做強省會城市,提升首位度,已不僅是一種共識,而是一項任務。實際上,被點名批評的4座副省級省會城市,目前的城市首位度都不高。尤其是濟南,省會經濟存在感排名全國末位,低於10%。這也是造成經濟大省山東在發展戰略的爭取上不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對外開放平臺,還是深化改革創新試點,落戶在山東省會濟南的國家戰略佈局,明顯少於武漢、成都、西安、鄭州、長沙等中西部省會。

    另一方面,省會必須帶領周邊地區一起發展,走“攜城建群”的道路。

    這正契合當下省會城市擴大都市圈的新動態。作為最早一批啟動省會都市圈建設的南京都市圈,已經擴充套件到蘇皖兩省的7座城市;最新的是杭州都市圈,把浙江衢州、安徽黃山市納入,成為跨浙皖兩省的都市圈;濟南則是北跨黃河、東進萊蕪,一時間“合併萊蕪”成為熱議的話題;在瀋陽,沈撫創新發展示範區獲國務院批覆,與撫順緊緊相擁;此前在西安,西鹹新區整體劃歸西安市管轄,一夜間給西安增加了百萬人口,“飛輪效應”越來越明顯。

    由此可見,做強省會與構建省會都市圈,已成為兩個相互促進的同頻過程,是中國城市格局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誌。

    面對“強省會時代”的到來,被點名批評後,瀋陽、濟南、南京又同步發出了一個聲音——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首先要是有經濟體量。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南京破萬億,濟南7000多億,瀋陽6000多億,放在各自的省域內,都不是最高的。

    放在全國,也不是前列,濟南、瀋陽都低於已經被確定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西安。瀋陽在東北地區,低於大連、哈爾濱和長春,只排名第4位。

    但國家中心城市不只看經濟體量,區域佈局和城市功能更重要。在區域佈局上,截至目前,只有東北地區沒有明確由誰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於是,“瀋陽將成為第10座國家中心城市”的聲音是最高的,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被一致認可的。這與瀋陽長期以來在東北地區形成的地位息息相關。

    不管是做大做強省會自身,還是躋身更高水平的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帶動作用是不變的主題,也是省會必須做到的責任與擔當。由此擴充套件開來,邁入“強省會時代”是浩蕩的歷史潮流,每個省會城市都應順勢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偏安一隅為什麼還能存在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