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75562165407

    水仙不開花——裝蒜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丈二金剛掃地——大手大腳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看看,是不是都是即簡短又讓人印象深刻?沒錯,古人早就在歇後語中把神回覆玩得淋漓盡致了,而且其中不少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廣泛使用。

    歇後語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也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隱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後半部分是意義的解釋,起“後襯”的作用。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戰國策·楚策四》中就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但開始有“歇後”一詞據已有的文獻記錄則要到唐代,在《舊唐書·鄭綮列傳》中記載了一種“鄭五歇後體”,那時“歇後”這個詞指的還不是“歇後語”這種語言現象,而是一種“歇後”體詩。

    到明清時期,歇後語在普羅大眾中已經使用得相當廣泛了。四大名著中用到的歇後語可是一抓好幾個。例如:

    《水滸傳》第24回潘金蓮說的“花木瓜——空好看”;

    《三國演義》第107回蔣濟說的“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紅樓夢》第16回王熙鳳說的“站幹岸——-不沾事(溼)”。

    可見,古人們的吐槽功力完全不輸給現在網上的段子手啊!這些歇後語在結構上往往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在使用時通常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慢慢感受,最適合標配的表情就應該是“會心一笑”。

    如果細細研究這些歇後語,可以發現它們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是比喻類,包括用客觀或想象的事情,某些物件、動物,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來打比方。

    二是諧音類,即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種意義。要聽懂前者,只需要對設比事物的性質、特點有所瞭解,自然就能領悟後半段的“謎底”。而後者則常常要轉幾個彎子才能恍然大悟,卻也更有趣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職業象棋選手的巔峰狀態大概是在他幾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