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識資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衝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範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採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範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範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餘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佈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佈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佈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佈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圖可以知道,中國地震分佈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
地震科普知識資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衝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範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採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範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範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餘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佈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佈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佈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佈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佈圖可以知道,中國地震分佈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