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校園生態環保志願者

    個人認為,清明節不一定非得給孩子講生死,清明節的意義也不完全是生與死,在祭奠英烈,懷念故人的同時,更應該讓孩子知道尊老敬老愛老,“祭而豐不如養之厚”……

  • 2 # 自在人生wub

    清明節,父母該怎樣和孩子講生與死?

    今天是清明節,是我們華人的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其兩大禮俗主題。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與此同時,清明節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但是,今年的清明節大大不同往常,因為我們要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深切哀悼為抗擊疫情而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和孩子講生與死呢?筆者談三點:

    首先、要教會孩子懂得珍視生命。生命之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萬分珍貴的,因為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每一個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並且任何人的生命都具有不可逆性“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紅顏易老,青春不在”;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和珍視別人的生命,努力讓每個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所謂“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就像這次犧牲在抗疫戰鬥中的英烈們一樣,讓生命變得更加厚重和意義深遠,值得所有華人來永遠銘記和緬懷!

    其次、要教會孩子懂得感恩生命。我們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先祖們的血脈傳承,也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我們不僅僅是承續了先祖的血脈,更重要的是延續了先祖們的精神,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嶄新精神。所以,在清明節,我們緬懷祖先的時,更要有敬畏和感恩之心,感念先祖們的艱苦卓絕和豐功偉業,感恩先賢們的豐厚饋贈和福廕後人!正如我們今天舉國深切哀悼為抗擊疫情而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一樣,沒有他們的英勇無畏和大義逆行,就沒有我們今天戰勝疫情、寧靜和幸福的生活,敬畏之情和感恩之心必須常在!

    再者、要教會孩子懂得豐富生命。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對社會的奉獻,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從社會上得到了什麼,而在於為這個社會奉獻了什麼!我們每個人在懂得珍視生命和感恩生命的同時,更要懂得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對社會更有意義和價值,作為孩子來說,當前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勤奮努力學習,在實踐中讓自己掌握更多本領,積極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最大意義所在。今天我們緬懷和哀悼抗擊疫情而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就是因為他們創造了輝煌而偉大的抗疫精神,成為了我們永久的和全新的精神食糧,激勵著我們繼往開來、奮勇向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講生與死的道理,離不開三個關鍵詞,亦即珍視生命、感恩生命、和豐富生命;正如我們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深切哀悼為抗擊疫情而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一樣,就是要讓孩子明白生與死的真諦,勤奮學習,掌握本領,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人,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鮮活與精彩!

  • 3 # 鹿媽親子

    這是一個特殊的清明節,全華人民默哀3分鐘,悼念疫情中逝去的生命。這些生命在病毒面前變成了一個個數字。

    2020年,全民都補上了一堂健康課;對於孩子還有一堂必修課——死亡教育。

    對於死亡,華人向來很忌諱,更少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孩子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理解。但是這樣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1、對死亡充滿無知和恐懼。無法坦然面對親人或寵物的離開,陷入悲傷情緒。

    2、孩子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動不動自殺,以生命要挾父母。漠視生命,傷害他人,青少年犯罪連年上升。

    在美國,學校會組織家長陪同小學生一起到殯儀館接受死亡教育,甚至還有家長自願躺進棺材裡體驗死亡的感覺。

    不要再抱有“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這樣的想法了,正好藉著這次疫情將死亡教育補上。

    幾歲開始比較合適呢?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一般分為這幾個階段:

    0~3歲:對死亡沒有概念,在孩子眼裡,死亡和媽媽離開家出去工作差不多。

    3~5歲:開始理解死亡的就是沒有了呼吸,失去了生命。但孩子認為存在奇蹟,死去的人還會活過來。

    5~9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終止,是不可逆的。但是認為只有老了才會死,還沒意識到每個人都會死,並希望自己不會死。

    大概到了11歲以後,孩子才會對死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當然這是普遍的認知規律,每個孩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3歲以後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聊聊死亡了。

    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該如何進行死亡教育

    嬰幼兒(0-3歲):

    沒必要主動提及“死亡”的話題,為孩子營造有安全感的養育環境,避免產生分享焦慮。

    幼兒時期(3-6歲):

    ①用比喻的方法讓孩子對死亡有個粗線條的概念。比如死亡就像玩具壞了,再也修不好了。

    ②帶孩子一起讀有關死亡的繪本或電影、記錄片。比如《一片葉子落下來》、《風到哪裡去了》、 《活了100萬次的貓》、《爸爸的圍巾》、《爺爺變成了幽靈》等等都是很不錯的繪本。記錄片:《我們的星球》、電影:《尋夢環遊記》等。

    理解生命的長度

    小學以後(7-13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漸漸明白死亡是什麼,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不用遮遮掩掩,只需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什麼是死亡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主動提及,可能是孩子有了某種悲傷或不安的情緒,家長可以平靜地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和身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琴葉榕移入新盆,要注意什麼?後期種養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