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三日談

    既然失敗了,必然要追究原因,有人說甲午中日戰爭之所以戰敗,是由於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也有人說在於北洋海軍的避戰求和,不一而足。

    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作為近代中國遭遇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原因不可能只歸結到戰爭一方的身上,甚至說戰爭雙方都不能涵括複雜的問題。

    就清政府一方來說,李鴻章領導下的海軍,的確有戰略戰術失當之嫌,雖然這普遍被歸結為清政府內部求和聲勢太大,李鴻章作為主和派的一員,要求北洋海軍的避戰自保,倒不意外。

    想當年李鴻章在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時的威風凜凜,甲午海戰中李鴻章的表現,的確讓人大跌眼鏡!

    再說慈禧太后,要說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的影響有多大,具體很難量化,以慈禧太后的地位,她有能力挪用任何一筆錢。

    從日本來說,這場戰爭日本可以說是處心積慮,李鴻章率領北洋海軍出訪日本時,日本的間諜幾乎是傾巢出動,等到甲午戰爭真正爆發,日本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同仇敵愾,歷史少見。

    日本國內甚至發動全國規模的捐款,這與清朝內部一盤散沙、挪用海軍軍費形成鮮明的對比。

  • 2 # 融皓科技掃地僧

    我曾經在威海劉公島海軍基地服役,劉公島是甲午海戰的主戰場,有很多關於甲午海戰的紀念館、博物館之類的,在島上,我看了很多。

    當時的北洋水師,就噸位來說,號稱是亞洲第一,現在判斷一個國家海軍的實力,也是用這個標準。那為什麼在彈丸小國日本面前,那麼不堪一擊呢?這要從日本的發展說起。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國門,與此同時——大家注意,是與此同時,美國派出四艘軍艦也敲開了日本的國門。當時的日本和大清朝一樣,都懵了,沒見過這麼厲害的鐵殼子。

    但是,日本人是非常虛心的,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的。被美國欺負之後,日本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當即派出使團,去外國學習先進的經驗。我們的道光皇帝先生還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鄙夷洋人。

    日本使團的第一站,毋庸置疑是大清朝。他們坐船來到上海,看到北洋水師的的炮管上都晾曬著水兵的衣物,頭也不回的走了;而後到了美國,發現美國的那一套,並不適合日本。最後來到德國,並且照搬了德國的那一套。

    在抗戰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日本鬼子的鼻子下面有一撮小鬍子,和希特勒的小鬍子如出一轍。事實上,日本就是因為學習了德國的軍國主義精神,才得以發展壯大的。

    後面的事情就非常清楚了,日本人從天皇起,節衣縮食買軍艦。而慈禧老佛爺,還在大修圓明園。修了沒幾天,被人家進來一把火給燒了。要是老佛爺知道了,估計得從棺材板裡爬出來找他們拼命。

  • 3 # 帶志逐夢

    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有很多的原因,以下我總結一下:

    一、制度問題

    當時的清朝還是屬於封建制度,而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後,日本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在制度上已經領先清朝。(別問我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領先封建制度,歷史學家透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二、思維問題

    清朝固有的大國主義思想,完全沒將日本放在眼裡。過於低估對手。

    三、領導人的問題

    電視劇《走向共和》就有一個鏡頭,講的是明治天皇和慈禧太后的飲食場景,在劇中明治天皇為了省錢買軍艦,一天只吃一頓;而作為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一頓飯一百多個菜還嫌不夠。清朝的腐敗由此可見一斑。

    四、後勤問題

    玩過《紅色警戒》型別的遊戲的人,都瞭解戰爭主要打的是錢糧。作為清朝來講,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資源都秒殺日本,但是當時主要資金用在哪裡呢?不是經濟建設,也不是擴軍備戰,而是用在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據記載,慈禧六十大壽,清廷撥出三千萬兩的白銀作為專項資金(就拿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來說,才話費白銀140餘萬),如果全拿來買軍艦,可以購買20多艘旗艦,可惜只是如果了。

    “朕茲省內廷之費,6年期間每年撥下30萬日元,並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期間,納其薪俸1/10,以資補足造新式軍艦之費。”

    以上是明治天皇下的詔書,作為戰爭的另一方日本來說,他們從上到下開始節衣縮食,用來購買軍艦。

    五、動員問題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在戰爭開始前後就已經透過一系列的方式來動員全體國民。(如天皇身體力行,每天只吃一頓飯;將宣揚對清朝的仇恨)

    而清朝這邊無論是戰爭開始前沒有準備,到戰爭開始後也沒能動用全體人民。

    六、軍力對比

    很多人估計還以為清朝在軍艦方面還領先日本,其實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31艘軍艦和24艘水雷艇。而北洋水師這邊大小軍艦共有25艘。很明顯在戰爭開始前,軍艦實力已落後於日本。以下是開戰後的力量對比(來源於百度百科和論文《甲午戰爭中日傷亡比較分析》)。

    (二)組織制度

    日本的軍事制度和組織形式學習德國,已處於近代化。而清方還處於封建軍事模式。

    七、準備方面

    日方組織甲午戰爭已經多年,而中方一直未做準備;戰爭開始時,日方不宣而戰,以有備攻無備,已經在開局佔了上風。

    八、間諜活動

    從1881年,日本特務機關“玄洋社”成立以來,就開始派人到清朝從事間諜行動(以開“樂善堂”藥店作為掩護),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岸田吟香、荒偉精、根津一等。這些間諜的主要任務就是調查關塞要衝、人情鄉俗、風土氣候、交通運輸、農工商物資等等。甚至詳細到了每個村莊有多少人,多少口水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日方做到了。

    九、宣傳攻勢

    整個中日甲午戰爭,日方對清朝民間的宣傳基調是“推翻滿洲,恢復華夏”。在給西方的報紙中,日方做了很多新聞策劃,主要是怎麼優待俘虜,如何照看百姓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孫滿堂的李世民,為何12年沒讓武則天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