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圓君
-
2 # 隨性自由0206
當然可以,但是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的目光都是向前的,真的拍出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會有多少人去看,現在的電影無論畫質,燈光,音效都比八九十年代的好了太多,電影場面也比以前新穎,但也要說八九十年代時候的電影確實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回憶,但是拍電影也是要考慮很多的,市場,觀眾,就算能拍出來,也未必有導演去拍。
-
3 # 小小普拉斯
技術上來說,一定是沒問題的,但是當前的電影市場缺乏香港電影巔峰時期的創造力,這裡不是指導演、編劇等人員的創作,而是整條電影產業線靜心、精心的缺失。當然,這怪不了某個個人,而是市場導向決定的。
所以,想要重現那個時代港片的輝煌,還任重道遠。不過,這兩年來,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向著良性的一面發展,逐漸過了不顧口碑只掙熱錢的時期,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
4 # Germana
香港能夠拍出八九十年代的電影,香港有不少電影人,無論導演,演員,編劇,製作人員,器材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金主。拍攝一套電影成幹萬,啱香港人口味的,偏偏被大陸禁止上映,意識形態兩地有差異的,大陸拍的電影又偏離外面世界,大陸的劇本有大陸味,能否進軍世界嗎?正如叫鬼佬睇大戲一樣,死硬!相反,一套出埃及記,在香港賣到滿堂紅。
-
5 # 隨便影評
個人認為現在的香港拍不出來八九十年代電影了。原因如下。
1,什麼是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起源於1897年電影傳入香港開始,一路發展,成為華語電影四大基地之一,最終成長為華語電影以致東南亞電影製作基地之一,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在1997香港迴歸,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因為各種原因日漸衰微。
期間,20世紀50-60年代,粵語片成熟,盛產。70年代進入香港電影黃金期,出現了很多明星和導演,楚原,張徹,劉家良,王羽,狄龍,李小龍。成龍,洪金寶功夫喜劇開始獲得成功,新浪潮後,許鞍華,徐克,吳宇森等導演鋒芒日盛。90年代屬於周星馳。形成了“雙週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的鼎盛局面。
2,香港電影為什麼會崛起。
這是個太龐大的課題,我只簡單說說內外原因。
作為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在1898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來香港拍攝了一批香港紀錄片,香港逐漸開始播放很短的紀錄片。直到1903年,放映的都是英美導演作品。1907年後,出品人布拉斯基和黎民偉合制了香港第一部出品的故事片《莊子試妻》,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象徵著香港電影進入萌芽期,黎民偉也被成為“香港電影之父”。
可以看出,開啟的門戶受到了西方電影的影響和波及,當然,這也得益於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這是外因。
30,40年代的戰爭影響下,香港電影以愛國題材為主,到了50年代,大陸電影人氏紛紛來到香港,或與香港電影人聯合,擴大了香港電影人的實力和規模,加上東南亞電影人氏的過渡和充實,香港電影有了走向成功的基礎。大批電影公司的成立,推動了電影事業的發展,粵語片成為主流。80年代,武俠小說的崛起讓武俠片分門別類。90年代,無厘頭喜劇橫空出世。2000年後,電影人要麼進軍好萊塢,要麼北上大陸,香港電影不復輝煌。
整體來看,國內資源因為戰爭的流動匯聚,電影人氏對本土風格和型別的摸索,是香港電影崛起的內因。
3,現在為什麼拍不出當年港片。
環境不同。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屬於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心,民眾思維,生活都有著雙重氣息。文藝反映現實,電影人思考,試探要表達的離不開現實土壤。而現在,導演和編劇們都北上發展,思考的是怎麼迎合大陸觀眾口味。
資本流動。外國資本啟動香港電影后,一大批投資者在香港開設影視公司,模仿西方模式,從導演,剪輯,表演等等各個職位培養人才,積累了人才。經濟的發展讓更多資本能投入進來,經濟發展也讓更多觀眾能接受電影,看得起電影。兩千年後,資本流動偏向大陸,香港影視公司作品減少。大陸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大陸資本切入,觀眾觀影習慣等都迫使電影主流內容偏向大陸相關。
觀影土壤不同。在香港電影鼎盛時期,武俠片是講故事的,江湖感情。現在大陸武俠片是重特效的感情戲。當年《醉拳》《猴拳》我們可以又笑又激動看好幾遍。現在《西虹市首富》那樣蒼白卻使勁吸金。當年的導演,編劇,製片人說了算,大陸是演員說了算。當年抗日期間港片多抗日題材,現在大陸新生代導演一旦成名,必然妥協流量。
總體來說,現在拍不出當年港片,因為環境不同,受眾需求不同,沒人拍,拍了沒法活,所以拍不出。
回覆列表
拍是可以拍的,用過去的技術唄,就像昆汀一樣,堅持用膠片,那是一種情結。
但是拍出那種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難道也是為了滿足那時候受眾的觀影習慣嗎?但是不考慮市場因素嗎?
我不知道問題的本意到底是什麼,是覺得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是黃金期的意思嗎?還是隻習慣那時候的畫面?
現在的電影已經多元化了,受眾人群也需要細分。無論怎樣這個產業是向前發展的,毫無疑問的是港片確實已渡過了黃金期,如果我們的觀賞水平還停留在原來那個階段,是不合時宜的,偶爾看一下滿足一下情懷需要就可以了。
港片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留給我們最為深刻的記憶無非是地緣關係,藉著改革開放的時機引入到國內的,錄影廳就是個典型的記憶座標。國外大片最初是引進日本的,比如追捕,後來才有好萊塢大片,回過頭看一看,那時候影片無論是清晰度還是特技特效跟現在的簡直是天壤之別,唯一相同的是,都產生了很多好片子,同時也有很多濫片子。
看電影不必拘泥於時代,三四十年代的好片子現在看起來也覺得不錯。現在的濫片子看起來也覺的很爛。
想來,題主應該對港片現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其實現在的港片也有很多好片子,仔細去發掘,小文藝,小清新,小市民,這類裡面有不少值得看得。介紹兩部吧,彭浩翔的買兇拍人挺不錯。羅啟銳的歲月神偷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