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者貂蟬娛樂影片

    聽朋友講述:那天,天很藍,雲很淡,她和男友愜意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偶然看到街邊堆滿了電瓶車摩托車腳踏車,店裡人聲鼎沸,抬頭一看,九尺婆婆店的店名赫然入目。在路邊捎帶問了一下路人,說這家店是鎮上生意最好的,很多人遠方慕名而來,說著說著他們忍不住聞香前進,走進店裡,切身感受婆婆店的味道。

    聽朋友形容那味道,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婆婆做的家常菜,自外出讀書到工作,已經許久沒有吃到那樣的味道了。每次回家都是匆匆一瞥,時間快到不允許我們四目相對到促膝長談。總是簡單一餐,忘了細細品味婆婆的味道了。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去一次彭州九尺婆婆店尋味。

    小編是一個偽文藝小青年,很喜歡店裡的老桌子舊椅子,喜歡一切有時光生活痕跡的物件。朋友說九尺婆婆店店裡院子還栽滿花草,鳥籠裡掛著還不會說歡迎光臨的八哥,食客多是本地鎮上的老主顧,一杯一盞,就著一盤滷肉、一碟花生,龍門陣就擺個沒完,店裡就漾開了熱鬧的喧譁,雖然喧譁,但並不會讓你感到一絲煩躁,小鎮樸質自然的生活氣息就在一頓飯食裡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在外流浪的遊子,總會因為一道美味而動容,正如婆婆店裡的菜便有讓人不禁淚目的感覺。滷肉上撒上一些辣椒、花椒粉,讓人垂涎三尺;紅燒牛腸是最家常傳統的做法,也並沒有被吹噓著古法、秘製的泛濫稱呼。涼拌剃骨肉,除了本身美味之外,也因其份量足,像極了小時候坐在婆婆家的桌前,碗裡永遠也吃不完的菜,那種被滿滿關懷的感覺,讓人暖心。

    許多的遊子遠離家鄉,想念著婆婆做的菜婆婆的味道。如果有機會有條件,在週末多多走出去尋味,尋找小時候的味道,尋找家裡的味道。這些味道會讓你覺得生活不再孤單,你不再是一個人吃飯,多的是陪你一起尋味的人。

  • 2 # 小幸運lady

    那就是垃圾食品之最,辣條了,現在也喜歡吃,不過那種豆制的純正味道的不太好買了,小賣店門口五毛錢一包的真不建議吃了,確實很垃圾,吃的話就去超市買那種真空包裝的,可以好一點。那個味道真的是即使老了也會喜歡吃的,記得小時候我們吃辣片都是撕開吃的,一點一點品嚐那個味道,害怕吃沒就沒得吃了

  • 3 # 楓林晚秋晉瑞

    在我的童年,正好是國家恢復建設時期,用二兩糧票五分錢買一個燒餅吃就非常滿足了,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那麼有味道,又蘇甜又可口。

  • 4 # 饅頭一哥1

    我是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記事的時候,剛剛包產到戶,不象現在物質這麼豐富。人們經常講一個笑話,一個人去親戚家串門,中午蒸的大白饅頭,拿起饅頭剛要吃,親戚把剛炒的菜端上來,這人特別驚訝的說,吃饅頭還就菜嗎,吃大饅頭就已到很不錯了,還有菜,簡單不可思議。現在講出來成了笑話,可那時就是這種情況。

    那時白麵還不多,剛剛解決溫飽問題。人們吃的還不是特別的好。

    記得小時侯,開春最高興的就是等榆錢長出來,摘下來一些,和一玉米麵,最多再參上點白麵,做成餅子,貼在鍋邊上,做成的榆錢餅子,一出鍋,別提多香了。

    小時候,雖然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記憶中的美食還真不少。記得媽媽經常從地裡帶回來新鮮的地瓜、玉米、花生、黃豆夾埋在做完飯的碳火裡,等火熄滅後,埋在火裡的美食也熟了。那時,我們特別期待從草木灰裡扒出烤熟的地瓜、玉米、花生、黃豆夾的時候,美味直往鼻子鑽,口水直流,吃得小嘴黑呼呼的,還特別高興。

    還有麥子快成熟還沒收割前,拽幾個麥穗在灶火上烤熟,用手搓掉外皮,只剩下軟軟的麥粒,別提多好吃了。有時,我不在家,媽媽知道我喜歡吃,就把搓好的麥粒給我留著,整整一大碗。這看視只是一碗麥粒,其實它是一種情,一種愛,滿滿的母愛,現在一想起來還特別感動。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現在想來還特幸福,特別難忘,成了一輩子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媽媽七十多了,滿頭銀髮,我們大了,媽媽也老了。

  • 5 # 雲河影視

    我小的時候應該是在80年代,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實行不久,物資匱乏,普遍的家庭都不富裕,大部分都只是免為其難的解決了溫飽。在那個很多東西都要憑票購買的年代你要說什麼好吃?能吃的都好吃。記得小的時候為了吃,也幹過不少壞事,今天去挖人家紅薯,明天又去偷摘人家黃瓜的,就是弄個醬油拌飯或是豬油炒飯當零食吃也是不錯的。記憶裡最深的是去偷鄰居家還沒有成熟的葡萄,吃起來那叫一個酸爽,牙齒都酸得打顫了還覺得挺美味。當然,這些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打沒少挨。

    要說起小時候最懷念的,還是媽媽做的回鍋肉吧。有人要說了,現在不是也能吃回鍋肉嗎。當然,現在是可以吃回鍋肉只要你想,天天吃都可以,只不過,你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這裡不是說只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窮,能吃到的東西很有限就覺得回鍋肉特別好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經常走在村外的公路上,老遠就聞見豬肉混合著蒜苗的味道,那叫一個香啊,口水不由自主的就往外湧。現在每一次想起,都彷彿還能聞到那股香味。

    而現在,無論你是在家裡還是在飯店,炒上一盤迴鍋肉放在你面前,你也沒什麼感覺了。為什麼呢?不是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的東西多了就對它沒興趣了。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材料的變化。以前我們農村家家都養豬,割豬草是每個小孩的必修課,放學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割上一揹簍野草或者蔬菜才算完成任務。鐮刀,揹簍是我們的標配。那個時候的豬吃的真的比現在人吃的更健康,絕對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不要罵我,我說的是事實。現在就不同了,都是養豬場用飼料,泔水催出來的。肉質綿軟不化渣,也完全沒有豬肉的香味,吃起來形同嚼蠟。

    回鍋肉最好的搭檔應該就是蒜苗了吧。北方的朋友對這種菜應該不太熟悉,很多地方都是用來當做調料的。小時候村裡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會種上一小塊地的蒜苗,最佳搭檔嘛,養了豬沒有蒜苗怎麼能行。那時種菜用的都是天然有機肥料,也就是動物跟人的糞便啦。其鮮嫩和清香程度是現在轉基因加化學肥料種出來的沒法比的。好想再吃一次小時候媽媽做的回鍋肉的味道,只是媽媽的手藝再好,怎奈,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睡早起精神好,這句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