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饒大條
-
2 # 倘小揚
古代的人類透過日影來計時,但受天氣影響,這種計時很受限,就出現了用水、香等計時的器具。在鐘錶出現以前,人類還用砝碼、秤錘做為部件的機械式時鐘,放在教堂塔樓上,用來提醒人們做彌撒的時間。12世紀時人們發現發條可以做為一種動力計時,前面提到的那種時鐘體積大大縮小。德國的鎖匠利用這個原理做出了懷錶,但這只是鎖匠的副業,並沒有成規模。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這個發現啟發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56年他利用這一性質製出了第一個實用的機械擺鐘,從此人類掌握了比較精確的測量時間的方法。1658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發明了有擺輪的懷錶,1760年具有時、分、秒三個針的懷錶問世,機械錶更加具有實用價值。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後期,機械擺鐘一直是人們家中的一件“傢俱”,樣式眾多,現在已經成為收藏品。而懷錶一直到手錶普及之前是紳士們必備的一件實用的裝飾品。
-
3 # 科學船塢
在中國古代,天文星官根據日月執行規律、人民的生活習慣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正好對應著十二個生肖,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辰對應現在的時間是2個小時,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分成了十二個等份。
比如從午夜子時開始,子時是午夜的23點至次日凌晨1點,亥時是晚上的21-23點,其它的以此類推就明白了時間區間的劃分。有的同學想問,為什麼古代人能夠把一天均分為12個時辰呢?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劃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於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水鍾是古代使用較為廣泛的計時工具,水鍾是利用水滴均勻滴漏的原理,每一滴用時都是均等的,人們事先準備好一天能夠剛好滴完的水放入水鍾中,觀察水鍾中的刻針指示的數字來計時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火鬧鐘,是用燃香計時的辦法,一個大一點的盤香可以燃燒幾個月的時間,在盤香的特定位置上系銅鈴,燃燒到這個位置時,銅鈴掉落砸到下面的金屬盤中,會發出清脆的聲響,提醒人們時間。
所以,古人是先把一天的時間劃成多個等份,然後才有了這些精妙的計時工具,古人對時間的觀念來自於對天象的觀察,比如恆星的運動、月亮的圓缺、太陽週期性的東昇西落,這些都是永不停息的運動過程,古人從這些週期性的運動過程中得到了啟發,創造了時間觀念。
有了時間觀念,把一天劃分為多個小份,這些都是必然的事情,在中國古代,代表“時間的一小份”的名詞有很多,比如須臾、羅豫、彈指、瞬頃、剎那等,一個須臾大概是48分鐘左右,所以古代的一天有30個須臾,一個羅豫是2分24秒,一個彈指是7.2秒、一個瞬頃是0.36秒、一個剎那是0.018秒。
而到了現代,由於科學的發展,人們賦予了時間科學的意義,人們明白了一天的真正含義,即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一年就是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但由於地球自轉的週期是23小時56分4秒,當地球自轉完一圈,同時它也圍繞著太陽公轉了1/365圈,這樣就會使得原本該對準太陽的地方沒有對準,所以需要用3分56秒來彌補這個差異,這也就是現代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差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是太陽日,即一天24小時整。
得益於科學的進步,現代人制定了嚴格的二十四小時制,還劃分了不同的時區。現代人類已不再像古人那樣,只把時間當作是一種簡單的規律,而是開始追尋時間的物理意義,探尋時間的本質。
回覆列表
在有鐘錶之前,人類就想方設法,用各種辦法來計時。 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人開始使用日晷。3000年前,中國也開始使用這一工具。日晷又稱“日規”,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原理非常簡單,也很好製作。但是一遇到陰天,日晷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週。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臺,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鐘塔(或稱鐘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鐘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最近的15分鐘。 17世紀,逐漸出現了鐘擺和發條。它運轉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喬萬尼·德·丹第被譽為歐洲的鐘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時間製造出一臺功能齊全的鐘,被稱為宇宙渾天儀,它能夠表示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執行軌跡,還可以對宗教節日和每天的時間有所反映,它於1364年開始被使用。丹第製造的鐘並不是歐洲的第一臺鍾。據說,歐洲第一臺能報時的鐘是1335年於米蘭製成的。 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鐘。1670年英華人威廉·克萊門特(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1695年,英國湯姆平發明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後來,同國的格雷厄姆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 1765年,自由錨式擒縱機構誕生。 1797年,美華人伊萊·特里(Eli Terry)獲得一個鐘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鐘錶業的始祖。 1840年,英國的鐘表匠貝恩發明了電鐘。 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鐘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鐘,原子鐘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鐘。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準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鐘錶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鐘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鐘錶技術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