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明一
-
2 # 普拉提的小迷妹
傳統的瑜伽,更注重哲學思想,現在的瑜伽重於體式和理療,其實有點偏離傳統的瑜伽,或許現在的瑜伽適合現在人們的身體狀況吧
-
3 # 放映員西澤
瑜伽經,是貼近印度教思想的瑜伽典籍。而瑜伽師地論,是大乘佛教經文,玄奘法師譯。瑜伽一詞,包含眾多,最早音譯唐朝出現,佛教還有瑜伽焰口的法式,等等。其實你可以直接理解為沒有關係
1.瑜伽本是古印度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是印度古老的修煉方法,至今約6000年曆史,其中的靜坐禪觀等方法在古印度通行,許多印度古老宗教都採用。
2.《瑜伽師地論》誕生只有2300年,是佛教唯識學法相宗的論著。 yoga 梵語“瑜伽”本有修定觀想之意,是印度通行的詞語。無著菩薩作的《瑜伽師地論》中的“瑜伽”也只是詞語相關而已,是語言文字通用,《瑜伽師地論》是論述佛教大乘的修行方法和境界。與發源古老印度而今天又成時尚運動的瑜伽術完全不相干。
3.就像“地獄”
一詞通行於許多不同宗教典籍。但各個宗教的經典和修行以及思想也沒什麼直接關係。 就像“修道”一詞,在中國的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中通行,詞意相似但內容不同。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
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全書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物件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後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全書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將瑜伽禪觀境界或階段分為十七地,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②攝決擇分(50~80卷)。論述十七地的深隱要義;③攝釋分(81~82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的說法和儀則。初明說法應知的五分,次明解經的六義;④攝異門分(83~84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所有諸法的名義和差別;⑤攝事分(85~100卷)。釋十七地有關三藏,特別是《雜阿含經》等眾多要義。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後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為重點,後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
瑜伽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योग)這個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
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पतंजलि)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一個透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
4 # 瑜伽提斯減肥幫小小俊
相當於:瑜伽與同期佛教的關係(瑜伽的古典階段)
與古典瑜伽同期的佛教已是大乘教,其中佛教有個很有名和影響力的學派。瑜伽行派的學說由無著、世親兄弟兩人創立。它的理論是主張唯識無境。即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所認識的客觀物件都是人們的根本心識、心魔(感官的奴隸)所幻化的假象。瑜伽行派以萬事萬物實際上只是心識的變現,本身並非是客觀的真實存在。(我心即佛、我即世界),關於無著,西藏傳說:無著為見彌勒菩薩繼修行幾年後救生蟲而見,無著說你為何不見我,佛說:我一直在你身邊,只是你不見。
無著精通大乘佛法晚上天天聽法,白天講給大眾,所著即為《瑜伽師地論》。因此佛教徒認為,這部經是彌勒口授,無著筆錄。其實這部作品是無著在瑜伽冥想中構思編撰的,無著生活在四五世紀,瑜伽經已經普遍流傳。佛教後來的許多著作,都以“瑜伽”命名。《瑜伽師地論》就是按照瑜伽修習的次序來闡述,包括小乘、大乘禪定的內容與修習方法等等。還論述禪觀逐漸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習瑜伽冥想的各種方法。當時唐僧(唐玄臧)赴印度取經,所學習和取回的即是《瑜伽師地論》。
-
5 # 艾瑪萌寵記
現代瑜伽只是古老瑜伽一個小小的部分而已啦,以健身為主,雖然也有音聲修習,但是與古老瑜伽聯絡不多,關係不大。瑜伽包括:身瑜伽(就是現在瑜伽練習的體式)音聲瑜伽和心瑜伽。這在瑜伽師地論裡都有。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
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述。
回覆列表
建議你去讀一下這本書
其實瑜伽師地論是講從一個小白修煉到一個大咖,所經過的17種境地,每個大境地裡面又有若干小境地。每個境地有不同的關卡,不同的修煉內容,不同的真理認識。
瑜伽是修煉的一種手段而已。
通常我們的靜坐也是瑜伽的一種。
並不是煉瑜伽就能修成,需要名師指點。
就像我們看拳譜很難煉成高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