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舀
-
2 # 象眼觀天下
清政府中有保守派不假,但是改革派也大有人在,整個政府並非是鐵板一塊,更不都是食古不化的老頑固、老腦筋。近代化滲入了清末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科技。
近代清政府引入先進科技、工業體系,乃至整個近代文明的努力過程如果說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上下還有“天朝上國”的自信,願意“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是極少數人,那麼鴉片戰爭之後,對自己國力和世界各國情況開始學習認知的人可就大有人在了。
鴉片戰爭吃了大虧之後,清政府就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開始大力購買西方武器,武裝當時處於鎮壓太平軍前線的湘軍、淮軍。
這是後期的淮軍軍隊,除了軍裝之外,其武器裝備已經是近代軍隊了。
沒過多久,這些聰明的地方督撫、中央大員就意識到,僅僅依靠購買武器是遠遠不足以滿足中國的需求的,既然洋人能造,為什麼我們不能製造?所以,以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首的地方督撫們紛紛開設兵工廠,其中非常有名的,比如張之洞開設的武漢兵工廠,其生產的漢陽造步槍一直用到了解放戰爭。
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出產的“漢陽造”馬槍和步槍,引入的德國技術。
再後來,這些督撫們發現武器製造需要一整套先進的技術、流程,後面需要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這些督撫大員們於是就開始試圖建立近代化的工業體系,引入列前先進的技術、裝置、管理,乃至直接聘請外國顧問,先後建立起鋼鐵廠、礦山、鐵路、輪船。
漢陽鋼鐵廠
再然後,引入近代化的銀行、郵政、電報、報紙,乃至近代貨幣金融體系,就成為必然。
印有李鴻章像的銀行債券
進而發展出近代海軍(北洋水師、南陽水師、福建水師),近代新軍,出現近代民間資本家、無產階級也成為歷史的必然。從此,儘管中間有不斷的波折,但是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路上堅定地走著。
這是清末新式陸軍,從軍服、裝備來看,這就是妥妥的近代陸軍。
這是清末山東菏澤縣,一個即便在現在也是五線小城市的警察
引進武器——引進製造武器的技術——引入工業體系——引入科教文衛、金融報業體系——引入政治體制——引入西方文明。這就是清政府進入近代之路。
儘管清政府中有很多人不情不願,但是也有很多人在主動推動、主動擁抱近代文明。中央有恭親王奕訢,地方上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甲午戰爭之後,光緒皇帝加入了這個行列;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慈禧太后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這個規格已經無法再高了。
清政府對近代科技的引入晚麼?如果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看,清政府對於近代科技的引入並不算晚。
發源於歐洲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是人類歷史進入近代化的開端,所以,是否發生第一次技術革命,是否完成了工業化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這個時候中國和英國剛剛打過鴉片戰爭。
1850年到1860年左右,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當時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
1865年美國內戰後,美國也逐漸完成了工業化。
1900年左右,俄國、日本、德國也基本完成工業戶。
中國的工業化是從1860年左右的洋務運動開始的,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自然不能比,但是相對於美國、俄國、德國、日本而言,並不算晚,甚至比日本還早一點。
但是為什麼日本的近代化運動成功了,中國的近代化運動沒有成功?小象以為,一是因為中國體量太大了,要想把所有人思想都調動起來、轉變過來,其實是很難的——有人形容,中國就是一個龐大的車輪,想讓他動起來,很難,因為摩擦力實在太大了,但是一旦他動起來,再想讓中國停下來,更難,因為慣性是在太大了。
現在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在哀嘆中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想用“國學”“讀經”“回覆繁體字”“恢復漢服”等等手段來“恢復傳統”“挽救人心”“挽救道德”,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他們,中國這個車輪正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狂奔呢,一切阻擋她狂奔腳步的努力都是螳臂當車、都是註定要徒勞的。
二是因為中國沒有保持一個穩定的政治局面。美國內戰之後政局就不再波動;日本明治維新中,倒幕運動之後不再有動亂;德國則是普法戰爭之後沒有大的動亂。但是中國不一樣,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有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庚子國難,然後就是辛亥革命、新軍閥混戰,好不容易國民政府統一了全國,接著就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以說一直到了建國後,中國才開始真正完成工業化,相對於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這些列強來說,晚的太多了。
-
3 # 寒禪
清政府主流還是比較開明的相比明朝,包括慈溪太后,都是堅定的改革派,所以洋務運動爆發出很大的活力!就是光緒被幽,清庭的治憲運動依然沒有停止。隨著年齡增大閱歷越深現,在看來,目前日本的,英國的帝制可能更加適合我們這個傳統文化固有根基的國家。更加穩定,更加有凝聚力!
回覆列表
鴉片戰爭前的清政府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嚴歷鎮壓漢族人民反抗,禁錮思想,摧殘文化,難免不把中國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搞洋務運動,新興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工業,但是處於盟芽狀態,受到束縛,又遭到列強入侵,所以難以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所以要發展,必須革新圖強,吸收外國先進經驗,改革弊政。這在當時中國和西方相比都落伍了,走先進發展之路就無從談起。